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

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9-01-14 10:1012

摘要:这篇社科类期刊投稿发表了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信教群众认同,关键在于其所倡导的价值准则有无被认可的基础,即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特性,有没有真理性和正当性,能不能代表和反映广大信教群众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社科类

  这篇社科类期刊投稿发表了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信教群众认同,关键在于其所倡导的价值准则有无被认可的基础,即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特性,有没有真理性和正当性,能不能代表和反映广大信教群众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社科类期刊投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宗教界

社科类期刊投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从宗教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在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在宗教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

  宗教发展有自身规律,那就是适应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也就是本土化。宗教的本土化,是世界各宗教生存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解释就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宗教必须不断调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本土化,在中国就是“中国化”。从我国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凡是能够扎下根、开花结果的,都经历了中国化。历史上的各宗教,本土化、中国化到底“化什么”了?应该说“化”的关键是政治认同,核心是文化融入,基础是适应社会。由于良好的本土化、中国化传统,我国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通和的宗教关系。多教并存、政主教从、人文与宗教共生是中国传统宗教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从政教关系看,各宗教从属于世俗政权,认同皇权,维护皇权,总体上没有出现政教相争的局面。从各宗教的关系看,是儒家主导,佛教、道教辅之,其他宗教形式作补充,彼此包容性强,始终没有出现一教独大局面,各宗教之间平等尊重、相互包容、兼容并蓄,和平共存是宗教关系的主旋律,没有发生欧洲历史上那样的宗教战争和宗教冲突。这个宗教关系的传统在当代仍然保持了下来,只不过在当代中国,主导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自鸦片战争后又一次较为深刻的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各宗教总体呈复苏之势,信教群众日益增多,目前我国信教群众达2亿,宗教的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增强,许多宗教界人士被安排到各级人大、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宗教发掘自身文化资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宗教界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宗教事务涉及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广泛,宗教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当前,我国宗教总体上处于外延式扩张和内涵式提升并行发展的阶段,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但同时,宗教领域也出现了若干流变:一是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加剧。

  一些有国际政治背景的基督教组织在我国发展“家庭教会”,培植地下宗教势力。二是伊斯兰教极端思潮在西部民族地区传播渗透。一些极端思想质疑中国的伊斯兰教,宣扬中国的伊斯兰教不纯洁,沾染上了中国文化元素,鼓吹净化运动,提出要返本归真、尊圣行,叫嚣社会生活伊斯兰化。三是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达赖集团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不断变换花招,采取各种手段谋求西藏独立。“东突”民族分裂分子歪曲伊斯兰经典教义,宣传极端主义思想,策动暴力恐怖活动等。这些不仅给我国宗教关系蒙上了阴影,更进一步威胁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如何应对当代这股“去中国化”“逆中国化”逆流?别无他途,那就是坚持我國宗教中国化的优良传统,继续走中国化之路。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并明确了在宗教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

  如何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义教规做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核心要求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发挥宗教界主体作用。这无疑将宗教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上了重要日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特性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认同与遵循

  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能够体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关系的价值本质。任何社会都有与其社会存在相适应的核心价值。奴隶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森严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近代资本主义则提倡和奉行自由、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匹配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内核是什么?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提炼,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它具有自身的价值特性:

  人民性。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特征,也是其先进性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具有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品质。中国共产党概括的24字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期盼和追求,是广大信教群众的期盼和追求,也是时代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考察中国封建社会,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与追求美好和谐生活的愿望,但它的人民性是有限的,其最高目标在于为封建王权的长久统治构筑稳定持久的社会秩序。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内容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顺应了特定阶段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是以资本和有产者阶层为出发点的,无产者所享有的自由、平等都是非常有限的。

  推荐阅读:《人民周刊》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机关报,1926年2月7日在广州创刊,每期十几页,主编是张太雷,于1927年4月10日停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316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