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唃厮啰家族末代土司赵天乙生

唃厮啰家族末代土司赵天乙生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4-04-22 10:2812

摘要:唃厮啰政权崩溃之后,唃厮啰的后人依旧活跃在西北的政治舞台上,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五朝,涌现出来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最终发展成为甘肃、青海藏族部落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世代相袭,从未断线。由于史料的缺乏和零散,学术界对唃厮啰后裔的研

  唃厮啰政权崩溃之后,唃厮啰的后人依旧活跃在西北的政治舞台上,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五朝,涌现出来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最终发展成为甘肃、青海藏族部落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世代相袭,从未断线。由于史料的缺乏和零散,学术界对唃厮啰后裔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仅有的研究大多延伸至唃厮啰的四世孙结什角和五世孙赵师古而已。迄今为止,学术界最具权威的一篇文章为已故唃厮啰史专家祝启源先生的《唃厮啰后裔史迹稽考》。这篇文章依据正史及地方志中的有关零星史料对宋、元、明、清时期唃厮啰家族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填补了学术界对宋、元、明、清时期唃厮啰家族后裔研究的空白。遗憾的是,这篇文章研究到民国时即戛然而止,“光绪三十年(1904),赵元铭卒。其子赵柱(字天乙)袭先父祖职。民元后废除土司制,进入民国时代。据说,至今仍有其后人。”文中所提及的赵天乙究竟是因何被废除土司职位,他对民国时期的甘肃及会川当地政局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他的一生到底是如何度过的,祝启源先生只字未提,在学术界也始终是一个谜团。本文拟以零散的档案材料及与赵天乙嗣子赵法祖的访谈为基础对赵天乙的生平进行考述,亦可作为《唃厮啰后裔史迹稽考》一文的续篇,这是一篇文学艺术论文。

  一、文献中对赵天乙出生时间的记载及其错误

  赵天乙的生平之所以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资料的缺乏。学术界对赵天乙的记载及研究大多出自同一篇文章,即民国时期张维先生的遗稿《甘肃、青海土司志》,“赵元铭,坛兄子,先护理土务,光绪二十年袭职,以军功加二品衔勇号,三十年卒。赵柱,元铭子,民国初年废除土司制度。”如龚荫教授所着的《中国土司制度》即完全沿用了张维对赵天乙的记载“赵柱,元铭子,光绪三十年(1904)袭职,民国初年废除其官。”祝启源先生的《唃厮啰后裔史迹稽考》中的“光绪三十年(1904),赵元铭卒。其子赵柱袭先父祖职”和汤开建先生的《唃厮啰家族世系新考》中的“赵柱:元铭子,民国初年废除土司制度”均引用张维先生的说法。

  张维先生的记载明确无误地记载民国时期袭职的土司为赵柱,即赵天乙。然而这段记载有两处缺憾,第一是对赵天乙之父赵元铭去世时间和赵天乙承袭时间记载有误;其次是没有记载赵天乙出生时间。

  关于赵天乙出生时间,各种史籍均没有明确记载。笔者在定西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一份民国时期会川县参议员名单的档案,其中对赵天乙的记载为“民国三十七年六月,甘肃省会川县首届参议员姓名一览表:教育会议长,赵天乙,年龄,39岁,兰州第一中学毕业,曾任世袭指挥使等职。”民国三十七年(1948)赵天乙39岁,据此推断,赵天乙当出生于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如果这份档案无误的话,那么出生于宣统元年(1909)的赵天乙自然就不可能在光绪三十年(1904)承袭土司职位,《甘肃、青海土司志》中的记载显然就是不准确的。在另一份档案《赵元铭土司档案》中记载“民国三年,白郎起义,元铭率土军在黄香沟防守,旋以病卒。”民国三年,即1914年,赵元铭还率军镇压白郎起义,《甘肃、青海土司志》中关于赵元铭在光绪三十年(1904)去世之说显然亦不正确。

  综上所述,赵天乙当生于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民国三年,1914年,其父赵元铭去世,赵天乙承袭土司之职。

  二、清末民初甘肃土司及赵土司的状况

  有清一代,清政府认为西北土司不像蜀、黔土司那样桀骜难驯,大多数“有扞卫之劳,无悖叛之事”,因此在对西南广大土司大规模改土归流之时并没有在西北地区对广大土司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从而使得西北地区的土司大部分得以保留。尽管土司制得以保留,其权力却受到了严格地限制与削弱。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大力推行流土并治制度,并且有意给流官以更大的权力,流官不仅有职,而且有权,土司要受流官节制。如果有土官不服从流官的管辖,清政府则会出兵镇压,直到没收该土司的土地。在流官的管辖之下,土司的职权越来越小,到后期,“土府权轻,惟专巡捕、征粮而已。”

  在限制与削弱的政策之下,以赵土司为代表的广大西北土司,除少数几个实力较强的以外,大多数在清廷眼中变得无足轻重,与明朝时期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清朝初年,赵土司从世居的桧柏庄迁至“官堡镇桧柏新城(现渭源县境),辖番民上中下三咂,土民十五族,共户四百三十九,一千一百六丁,女九百四十口。”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兵部档案记载“土司指挥赵潋管士兵一百兵,并未食俸。”同一时期,卓尼地区的杨土司“指挥佥事杨宗业,管士兵二千十六名,”其军事力量是赵土司的二十几倍。可以看出,仅有100名士兵的赵土司势力有多么地弱小。有清一代,赵土司基本上保持了这样的局势,到宣统年间,“临洮卫世袭指挥使赵土司统辖番汉土民一十六族,报部士兵一百名,把守黄岘口、铁门关、虎皮沟、九岭山等处,轮流防守,今仍依旧。”

  赵天乙承袭土司职位之时,赵土司所拥有的实力已经非常弱小,常备军已经不复存在,管辖的地方日益缩小,共有十六族。所谓族乃是土司的基层行政组织,同时也是防守地方,维护土司,征召兵备的武装组织。这十六族及其所辖地区分别为:

  松柏大庄族:辖松柏山、川地。

  纳住醋那族:辖麻家沟、醋那。

  豆巴包漆族:辖豆巴里、包家湾、下漆家。

  金杨家族:辖金家山、杨家沟。

  支巴失巴族:辖支巴里、失达里。

  田巴芦族:辖田家河、巴芦里。

  元古柏木族:辖元古堆、上下柏木滩、土城门。

  拉木石崖族:辖乔马家山、官堡上下店、法轮寺、高石崖。

  赵土司所管辖的这十六族所占地区基本上为现在临洮县的衙下集镇、连儿湾乡,渭源县的会川镇和康乐县的5户、景谷等乡镇。赵土司所管辖的人口数量并不多,“清末统计户口,共计四百三十九户,男一千零六口,女九百四十口,俱已汉化。”从这个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赵土司所管辖的总人口仅仅是1946人,这样的实力显然已经不能与其辉煌时相比。

  由于清政府早已经在西北地区设置州县,从而使得赵土司所在的会川地区的行政管辖变得异常混乱。当时,赵土司所统辖的会川分为“州地”、“县地”和“衙地”(属临洮的称州地,属渭源的称县地,属赵土司的称衙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454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