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与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

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与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6-09 10:3912

摘要:摘要:在媒体融合的诸多考验和挑战之中,要清醒认识到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要成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传媒品牌,通过深耕报道质量,以适用于全网传播的作品吸引受众,才能在众多客户端和商业

  摘要:在媒体融合的诸多考验和挑战之中,要清醒认识到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要成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传媒品牌,通过深耕报道质量,以适用于全网传播的作品吸引受众,才能在众多客户端和商业平台中傲然而立。

  关键词:报道质量 舆论导向 品牌战略

主流媒体

  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这是媒体人新的历史使命。

  推进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指中央、省、市、县融媒体中心的平台建设、信息互通、融合宣传,更是主流媒体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一、内容为王 深耕报道质量

  近年来,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学习机构的“樊登读书”、知识学习平台“混沌大学”、新商业知识管理服务商“笔记侠”等上百家知识付费平台的迅速崛起,标示着花钱订阅资讯的人越来越多,网络知识付费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些趋于理性、趋向“内容为王”的变化,正是网络新经济日益成熟的重要体现。

  作为主流媒体,“内容为王”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历经多年养成并融入骨血的生存法则。我们咬文嚼字、规范使用标点符号,逐文逐句推敲、精心校对,在媒体融合时代,这一优良传统不仅不能被流量替代,而是要坚守它,做好我们的每一篇报道。

  (一)始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湖南长沙举办的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目的是不断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平台,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在导向上都是一个标准,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作为党的喉舌,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作为百姓呼声的代言人,把群众所期所盼所想传达给党和政府更是义不容辞。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二)做深受群众喜爱的“本地新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认为,“县级受众对本地的认同感相对较高,其中‘本地新闻’对县级受众的本地认同感有着重要的贡献。”

  何止县级受众,根据新闻传播规律,越是离受众越近的地方发生的新闻,越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因此,做好“本地新闻”不仅是主流媒体的“份内事”,更是增加受众吸引力的“大招”。

  2020年11月,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统计了以做本地新闻为主、兼具服务和监督功能的“融媒问政——贵阳市网络问政平台”发稿量,该平台上线近一年时间共推送市民反映的各种民生新闻稿件5000余条,网络点击量超过1.5亿人次,市民评论超过43万条。对于一个市级融媒体新平台而言,这个成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这个数据背后折射出市民对“本地新闻”关注度和对媒体服务、监督功能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在媒体融合的今天,提倡“地球村”不止是放眼全球,更要牢牢植根于本地,关注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关注田间地头的脱贫攻坚,关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如何在本地落脚……从国家大政策落地纪实到群众的衣食住行、垃圾处理等民生“小问题”反映,都可放入“本地新闻”的大篮子中,做出一桌生鲜味美的资讯回馈受众。

  (三)做有“格调”的作品

  面对海量信息泛滥,优质内容稀缺,好的内容永远是根本,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优质内容不仅体现在权威性、准确性上,更是报道艺术与专业素养的结合,把握住新闻“有用”与“有趣”的关系,才能做出有“格调”的作品。

  遗憾的是,为了赚取流量和关注度,有些商业平台和公号抱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心态,把标题做惊悚,把新闻做媚俗,比如某些涉及犯罪的新闻稿件过度描写犯罪过程,社会问题稿件详细描写受害人的受伤程度……类似的过度娱乐化、媚俗化、反智化的作品赢不了受众的长久喜爱。

  能否吸引受众、留住用户,能否引领舆论、凝聚共识,最终要看内容做得好不好,能不能处理好对受众的满足与引导的关系。

  2020年10月,2019年度赵超构新闻奖揭晓,贵阳晚报《黔城旧事》栏目获得了中国晚报优秀专栏奖一等奖,这一成绩与致力打造这个栏目并为之精耕细作的记者、编辑们密不可分。无论是晚报上还是微信公众号里,打开黔城旧事稿件,就像打开一本旧相册,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贵阳的市民生活, 横跨50余年的老贵阳记忆。专栏里既有毛泽东、贺绿汀等名人与贵州的渊源, 也有贵州老店老厂的风云往事和贵阳大案的侦破纪实, 还有平民百姓的个人记忆, 再现了貴州历史上的大事件、民情风俗和百姓生活片段。历史与现代的穿插交集,使记忆和情感交融而至,令人唏嘘,令人动容,令人奋进。

  而这个有格调的栏目也因此获得众多读者喜爱,早于2016年5月就已将此前报道内容付梓成书面世。

  二、顺应时代 融合全媒传播

  2020年4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有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64.5%,中国手机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的比例已达99.3%,为8.97亿。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新媒体已经成为中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融媒体时代来临,作为主流媒体,不可避免要冲破原有模式,顺应时代变化而改变,有破有立做好挑战的担当。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媒介的重构创新过程,传播媒介在未来生活中要处理的不仅是内容,更要介入到广泛“非内容领域”的生活要素重构中,这就是“大融合”。

  (一)平台搭建从“1”变“N”1 [2]

  推荐阅读:主流媒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舆论导向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990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