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传统方志编写与城市空间构想

传统方志编写与城市空间构想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3-06 10:4112

摘要:志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物且如是,书何不然。若锓木以行,使游秦者不劳登涉,而知地理之详,未至秦者得观此书,日下长安宛在目前矣。 贾郁《类编长安志序》 在西方文明中,城市被认为是一种伟大的成就。美国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人

  志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物且如是,书何不然。若锓木以行,使游秦者不劳登涉,而知地理之详,未至秦者得观此书,日下长安宛在目前矣。

  —贾郁《类编长安志·序》

  在西方文明中,城市被认为是一种伟大的成就。美国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人为创造的财富积累”以及“一种与村庄的习俗截然相反的境况”,是城市历史确定性的表现。城市空间作为永恒的精神性场所,常常被赋予凝固的构成原则,并由城市的公共空间、现代性、挑战性和哲学等“非自然结构”来捍卫和维系。中国城市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情况,它服从于“天、地、人”的意识,并追求事物的“自然状态”,包括万物的完满、平和以及意象化。但是,除了作为可感知的生活环境,我们很难在历史中找到有关中国传统城市的专题化表现,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概括和总结。当我们在观看一幅刻印在书页中的城市地图时便会发现,它既是一个文化概念,又指向了诸多具体的意象(images):山水、人物、题字、笔墨等,城市并非是全部内容。可以说,城市的意义和成就更倾向于表现在书法、绘画、文学和园林等各种传统中华文明里,即便并不突出,不易被发现,但也具有同等的意义。

  城市书籍与地方性知识

  随着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传统城市空间因为无法满足经济建设的要求等因素,渐渐地被功能化的规划布局所取代。但是这种文化并没有消失,我们仍然能够从一些留存至今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书籍中寻找到城市的印记。虽然我们在悠久的书籍编撰历史中很难发现有关城市的理论书籍,但以城市为对象的书籍并不少见,比如:《周礼·考工记》《武备志》等书籍中,有关于筑城方式的记录;《方舆胜览》《舆地纪胜》等地理书中,对中华地区范围内城市地理空间和行政区划有明确说明;《建康志》《临安志》等方志或都邑志,则以具体城市为书写对象;汉晋《两都赋》、宋人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个人杂记和笔记小说中,充满了描绘城市生活细节的文学化方式。

  在上述各类历史文献中,方志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地官·诵训》中首次出现了“方志”一词,“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其注释中提到,“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在這里,诵训官通过方志来告知君王各个地方曾经发生的事情。左思《吴都赋》中又写道“方志所辨,中州所义”。其注释“方志,谓四方物土所记录者”,则强调了方志的记录功能。之后在唐代,方志发展成了以图为主的“图经”。到了宋代,“图经”与以文字记述为主的史书结合,形成了完备的方志体例。在其后的明清时期,方志呈现出所述内容上的增长和体例上的拓展,并达到了顶峰。这种书写方式在封建帝制结束之后,渐渐被科学化的城市档案所取代。各级行政建置的城市绝大部分都有方志编撰的传统。方志也因其庞大的数量以及有关城市发展细节的记录,成为西安、北京等典型都城之外了解各个级别城市的重要材料。

  从字面上来看,“方”指的是区别于“中央”的地方区域,其中就包括了区域中心的物理空间,城市。除了代表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区域,“方”同时也有“类别”的意思,《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提到,“以万物为一方”,高诱的注解是:“方,类也。”它包含了对这个区域空间内的自然、城市、行政制度、文化、经济等万事万物进行分类的行动含义。“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意也”。其注释为:“志,古文识。识,记也。知也。”体现了与认识、记载相关的文类特征。综上所述,对包含城市在内的地方区域事物进行分类、收集和认知,体现了方志最基本也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以记录宋代南京的《(景定)建康志》为例,我们可以从其“纲目体”的目录编排中看出,城市区域中的意象被分为十六个类别,建置、疆域、山川、城阙、职官、科举、财赋、名人、儒学、文籍、武卫、河渠、关隘、金石、名迹、风土。它们大多代表了城市的各种制度属性,比如“建置”是对城市建设历程的梳理;“疆域”表达了城市所涵盖的范围。在这些称为“纲”或“部”的类别中又细分出不同数量的类目—

  疆域:镇市、街巷、坊里、铺驿、道路、桥梁、津渡、堰埭、圩岸。

  山川:河港、沟渎、池塘、井泉、诸水、岩洞、洲浦。

  城阙:古城郭、今城郭、门阙、古宫殿、楼阁、堂馆、亭轩、台观、园苑、诸仓、诸库、务场、药局、雪窨、营寨、卢院。

  ……

  第二层次的类别代表了具体的意象特征:“城郭”中记录的是城垣的范围和规制,城门的名称、数量及位置;“街巷”包含了作为交通系统的道路以及对住居与商业布局划分的坊巷;“桥梁”中除了罗列出桥梁的名称和位置外,还会交代相关水系分布或水利工程事迹;“楼阁”“园苑”等代表了城市中具体的建筑类型。除了上述这些与城市空间直接有关的条目外,我们也可在其他看似无关的条目里搜寻到相关信息,比如在“名迹”“风土”中可以找到那些已经不再被使用,或已经无法目睹真容的城市遗址,“名人”“职官”中也有不少关于城市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

  目录之后便是方志的正文,经过收集或是重新撰写的内容罗列在了具体条目名称之下,其文字叙述和注释也赋予了书籍以具体的刊印形式。此外,方志卷首多附有图版,有代表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舆图,有表现城市风貌的风景图,以及刻画重要建筑物的特写图。这类版刻印刷图像除了与正文中出现的城市意象形成图文互应之外,其独特的抽象符号与示意手法也能够传递出文字信息之外的图像观念与意义。

  城市话语的知识性构想

  从方志的编排方式看出,它就像是一部囊括了各种知识门类和形式的城市百科全书。那么,我们究竟如何通过方志来认识历史城市呢?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形式应该如何来阅读呢?宋代文人吴子良在《赤城续志》中说道:

  门类率与本志协,所证所聚愈详矣,而书岂徒取其详而已乎,使读《赤城志》者,诠评流品,而思励其行,细咀篇什,而思畅共才,睹是非而开浸漶,念得失而重沿革,悟劝戒而审趋舍。

  推荐阅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74年,本刊是哲学社会学术理论刊物,2004年度全国核心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8773.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