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超越孤寂:文明进程中的临终关怀及死亡

超越孤寂:文明进程中的临终关怀及死亡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在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看来,死亡与临终模式的历史演化是典型的构型问题。埃利亚斯指出,现代临终者的孤寂是文明进程生成的理性、克制、自律的现代人格结构的显现;医学进步不断取得延迟死亡的胜利,将其局束在医护机构内,医学对自然属性的偏重淡化

  摘 要:在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看来,死亡与临终模式的历史演化是典型的构型问题。埃利亚斯指出,现代临终者的孤寂是文明进程生成的理性、克制、自律的现代人格结构的显现;医学进步不断取得延迟死亡的胜利,将其局束在医护机构内,医学对自然属性的偏重淡化了临终的社会属性,与临终者的孤寂存在相关性;新、老世代在社会构型中的地位消长、崇老社会的瓦解、大家庭解体,也是临终孤寂的现代性体验的主要成因。引导亲属回归临终关怀、加强医护机构建设、完善养老及医疗保障制度、设立临终陪护假期、推行生命教育,对破除现代临终者的孤寂困境、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埃利亚斯的构型社会学提供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埃利亚斯;臨终关怀;死亡;文明进程;超越孤寂

社科论文发表

  作者:王树生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勾勒的“美好生活”蓝图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突显出当代中国语境下个体注重生命历程圆满的时代需求。临终关怀事业作为推进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建构‘美好生活’”的中国智慧。在此情境下,梳理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主要议题、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对捍卫生命尊严、推进社会建设、提高中国人民的福祉具有启发意义。德国“构型”(figuration)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也译作爱里亚斯)对文明进程中“临终孤寂”问题的研究与超越,为本文进行这种具有“中国关切”的理论对话与实践反思,提供了切入点。

  一、作为“构型”问题的临终关怀与死亡

  1967年,英国医生桑德斯在伦敦创建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意在通过保守性的治疗手段,减轻临终者的生理痛苦,为临终者创造舒适环境,向其提供精神安慰,这一事件成为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开端。临终关怀运动从两方面批判与超越临终及死亡的现代悖论:医学进步对死亡的延迟并不必然提升临终者的生命质量;现代临终者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学界的临终关怀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趋向:关注医疗技术与临终关怀相互配合减轻临终者身心痛苦的方法参见陈芷谦、郭巧红《癌症姑息治疗中的尊严系列研究》,《医学研究与教育》2019年第2期;杨静《晚期胃癌疼痛护理和临终关怀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年第30期。,或者关注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途径参见刘斌志、郑先令《论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鲁丽倩《从临终关怀服务实例中探究社工服务技巧》,《中国社会工作》2019年第14期。。然而,面对“孤寂”这种惯常的现代临终体验,福柯的经典提问“我们何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335页。并未得到圆满回答。就此而言,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死亡与临终”研究对“福柯之问”构成独特的回答,其对揭示现代临终模式的社会发生、建构“后孤寂”时代的美好生活,具有启示意义。

  埃利亚斯将死亡与临终模式的演变看作典型的构型研究议题。如果说“构型”体现为不同主体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动态波动Norbert Elias,Essays III:On Sociology and the Humanities,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Press,2009,pp.1-8.,那么构型视角的死亡与临终研究则关注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使人类将死亡从日常生活驱逐到社会边缘、从接受死亡到遮掩死亡、从临终时亲朋陪伴到“孤寂死去”的“社会结构”与“人格结构”的发生机制——死亡与临终的模式从来不是个人事务,而是牵涉国家、个体及其亲属、医疗机构及社会工作机构在内的关系性约束。在《临终者的孤寂》这部代表作中,埃利亚斯对“死亡与临终”问题的关注显现出“生命解放”的价值关怀:揭示人类存在于其中的社会构型内隐但清晰可辨的演化趋向,将个体由社会或自我施加的观念蒙蔽中解放出来——“孤寂死去”这种现代生存体验并不是死亡的应然属性,而是文明进程晚近阶段的产物,现代社会对死亡与临终的排斥与遮掩是需要被打破的社会壁垒。[德]爱里亚斯:《临终者的孤寂》,郑义恺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69-78页。

  二、文明进程与“孤寂死去”的现代主体生成

  (一)现代临终者的孤寂:文明进程的构型生成

  福柯将“人口”视为“治理术”的核心[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7-1978)》,钱翰、陈晓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0-91页。,而死亡是最常见的人口现象。20世纪70年代,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特色的“死亡学”兴起。在《临终者的孤寂》中,死亡学的重要开创者、法国历史学家阿里耶斯成为埃利亚斯的对话对象。

  阿里耶斯将中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死亡模式演变转化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死亡图景呈现[法]菲利普·阿里耶斯:《面对死亡的人(下卷 野蛮化的死亡)》,王振亚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446-464页。:中世纪早期至10世纪末的典型死亡场景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死亡;11世纪末至15世纪的死亡与教堂及宗教仪式中的死亡场景相关;“世俗化”是16世纪与17世纪死亡现象的典型特征;18至19世纪的人们集中关注自己挚爱的人的死亡;从20世纪起,典型的死亡场景大多发生在医疗机构内,现代医疗技术使属人的死亡开始箝制人类。埃利亚斯赞赏阿里耶斯对死亡的历史复杂性的呈现,但同时强调,阿里耶斯对差异性历史断面的兴趣削弱了他对临终与死亡模式差异得以形成的社会机制的整体性分析。[德]爱里亚斯:《临终者的孤寂》,第67-68页。在埃利亚斯看来,居于不同历史断面之下的是社会构型的长期性演进趋向,临终与死亡模式的历史转换只是这一事实的具体呈现。

  推荐阅读:《江海学刊》(双月刊)创刊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较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808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