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的思考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近年来人们大都注重对抗战史料的收集和研究,而在抗战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和研究方面的却教薄弱。抗战遗址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也应在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和研究方面下点功夫,更好的挖掘抗战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应用的作用。抗
摘 要:近年来人们大都注重对抗战史料的收集和研究,而在抗战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和研究方面的却教薄弱。抗战遗址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也应在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和研究方面下点功夫,更好的挖掘抗战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应用的作用。抗战遗址是指在抗日战争期间形成的并与那场战争有密切关系的遗址、遗迹。包括机场、公路、桥梁、战壕、工事、战后的纪念设施,抗战名人故居等,是抗战历史的载体。这些遗址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重要。可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残损不少,也存在的不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本文就滇西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做点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滇西;抗战;遗址;保护
在抗战前期修建的机场、滇缅公路,支持全国抗战开始,到1944年5月反攻开始到45年初将敌人驱境外,收复失地,在历经数百次的阻击战、争夺战、围阡战、游击战中,留下了许多抗战遗址或者说遗迹。包括机场、公路、战场、防御工事,抗战时期重要战指挥部,抗日游击队活动地的,抗日县政府办公地等重要设施。战后修建的纪念设施、抗日名将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
一、滇西抗战遗址的界定
遗址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遗留遗迹,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下来的一些场所。如城堡、建筑、工程、工事、墓葬等历史遗迹。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科学的依据,是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人们的创造力等内容。
抗战遗址携带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启迪当代、警示后世的文化资源,是见证中国远征军、国际盟军、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悲壮历史的文化遗产。抗战遗址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主要价值有历史价值体现在二个方面。
二、滇西抗战遗址的基本内容
滇西抗战遗址点多面广、数量多,分布在崇山峻岭、滇缅公路沿线、城镇、乡村、怒江两岸、高黎贡山密林之中。主要涉及德宏州、怒江州、保山市。按性质和用途来划分主要有:中国远征军驻军遗址,滇缅、中印公路交通遗存,抗战时期修建或使用过的机场,中国远征军怒江江防阵地遗址,侵华日军罪证遗址,地方民众敌后抗日活动旧址,中国远征军大反攻作战遗址,战后纪念设施、抗日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十个类型组成。共有200余项。国务院先后三次公布了的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共有185项,其中滇西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三州市共有7项,有龙陵县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松山战场遗址、腾冲市的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怒江江防遗址、德宏州抗日战争纪念碑、怒江州的片馬博物馆。这些重要遗址铭记着抗日战争滇西抗战遗址的代表项目。主要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远征军驻军遗址驻。2、公路桥梁3、 机场。4、 远征军防御战场遗址。5、战场遗址。6、侵华日军罪证遗址。7、地方民众抗日活动旧址。8、战后纪念设施。9、抗日名人故居。10、博物馆、纪念馆。这些都是是滇西抗战的重要史证
三、滇西抗战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情况
保护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抗战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必须通过对抗战文化遗产的深度发掘、适当开发,使伟大的中国抗战史“活起来”,讲好每一个生动的抗战故事,并转化成生动、鲜活的文化力量、教育力量、政治力量乃至经济力量。因此,我们在对抗战文化遗产进行精心呵护和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适度开发,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可以选择重点性、代表性的遗址建立遗址公园,抗日战争纪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使之成为抗战文化遗产的收集中心、抗战文化的展示中心、抗战文化的研究中心,以及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心。在建立抗日战争纪念基地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应该充分发挥抗战遗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开发利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一)保护问题 :加强对抗战遗址的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问题。
依法依规进行保护:一是按照《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二是按照行政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保护。党中央、国务院已多次发文,并做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安排和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通知指出,国务院先后下公布了抗战遗址名录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落实进一步加强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管理,做好抗战史料文物和英烈事迹的发掘整理、宣传陈展工作,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拜谒、参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保护的基本原则:暨按照国家对大遗址的保护原则“以人为本,传承文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实行整体保护、核心区重点保护和一般性保护,保护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唤起人们的记忆。滇西各级政府把抗战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有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其中腾冲国殇墓园、龙陵松山抗战遗址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还有怒江江防遗址、抗战纪念碑、梁金山故居等40余项被列入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并作为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开发利用。让遗址活起来,讲好每一个遗址的故事。
保护的基本方法:对抗战遗址的保护,经我们多年的实践余探索,我们得主要做法主要有:一是全面摸清抗战文物资源家底,通过走访调查,摸清当地抗战遗址的数量、现状,夯实保护利用基础。二、是与遗址所在地乡村鉴定保护协议。三、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巡查,重点单位指派当地人负责管理,由文物部门给予一定的信息费补助。四、是加强宣传,加强对与遗址有关的抗战事迹的传播;动员广大村民、市民积极参与保护;五、做好文物等级的评定,将有价值的抗战遗址列入文保名录;五是免费向公众开放,鼓励民众参观遗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问题: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滇西的发展,离不开对抗战遗址的开发利用。就是发挥抗战遗址在构建优秀历史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促进遗址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
一是高起点规划,2012年,我县邀请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松山战役旧址文物保护规划》,该规划指定保护区控制地带5.92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1.64平方公里。经普查共有遗址69个、遗迹816个(其中日军691个,中国远征军125个);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00米(其中日军战壕约11600米,中国远征军战壕约1600米)。建立了以龙陵松山遗址为依托主题公园。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将已发掘或未发掘的大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里,运用保护、发掘、研究、修复、重新整合、再生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大遗址进行展示。在开发利用上我们采取遗址保护与文化小镇相结合,将遗址的考古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与遗址保护和利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可配套多个观光旅游路线,实现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适用意义。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规范日常护养。龙陵县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松山抗战遗址管理所,负责松山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多次组织全国二战历史研究专家对松山的保护开发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把龙陵抗战文化纳入“文旅扬县”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抗战遗址遗迹资源保护开发,滇缅公路松山段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并在遗址地先后修建游客栈道、围栏、标识等设施,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战役纪念碑、松山小镇、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工程相继落地,各项工作成效良好。每年累计接待民众超过10万人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8年12月,被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14个部门列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4年申报为云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云南松山国防小镇;201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6年,先后被省国动委、省委组织部、省台办、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大学分别授予“云南·松山国防小镇”“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云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爱国奉献 卫国戍边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滇西抗战研究基地”。
启示一:是做好统筹规划,彰显特色。注重周边环境结合。做好可行性分析报告。委托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编制松山战役旧址之子高地遗迹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的立项报告和方案编制工作,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该工程立项,配合国文物专家完成了子高地遺迹文物主体保护工程前期实地考察和地质土壤采样工作,完成地质土壤样品实验,按照要求做好工程技术方案的编制及审核。做好松山子高地主要遗迹保护及展示实验性方案的编制。对松山子高地主要遗迹进行考古清理,采用可逆多样的手段,进行部分工事考古清理现状和部分典型工事复原展示,历史事件用人物雕塑小品展示。做好松山周边“惠通桥—龙山卡”滇缅公路沿途景观配套设施的建设。整个方案得到省文物局的同意批复后实施。效果非常好,即尊重了对遗址的保护,又做到了开发利用相协调。
启示二:保护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了和颁布《保山市龙陵松山战役战场遗址保护条例》,《松山战役遗址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龙陵县抗日战争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法律文书,编制《松山战役旧址文物保护规划》,将抗战文物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专门成立了松山管理所,增加管理人员编制承担文物日常养护和管理责任,开展监测巡查、安全防范、保养维护、信息管理等日常工作。
启示三:充分运用抗战遗址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传播正能量,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和缅怀,人们沿着原有滇缅公路,可以游览到当年的惠通桥,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艰辛,真爱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感受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启示四: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按照国务院要求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抗战遗址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文化范畴。龙陵县委政府深度挖掘抗战文化精神内涵,发扬爱国传统,打造滇缅公路旅游线路;沿着“抗战精神传承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松山抗战遗址打造成为文物精品旅游线路。
启示五:群众的积极参与,不断拓展宣传渠道,转播文物声音。当地群众认识到抗战文化品牌,当地居民熟知辖区内和附近的抗战文化遗址以及当地发生的抗日事件、抗日故事,并自觉加入保护和传承抗战文化遗产的行列当中。从当年的挖山人变为守护者,让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保护,做宣讲员,有的甚至为外来游客做导游,从中获得效益。
启示六:强化宣传,扩大影响。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书籍、图册、乡土教材等出版物,广告、宣传画、折页等宣传品,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加大对抗战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创作了《松山大战》《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血战松山》《我的抗战》《记忆的伤痕》等为代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当地政协文史委、史志办、文物部门不断加强和提高对抗战史料收集整理和文物的收集,向世人展现抗日那段历史,扩大了影响和提高知名度。
(三)存在问题:抗战遗址的重要价值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但是面对自然的、人为的损坏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人为损坏的有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取土挖山采石、垦荒种地、植树造林、基础性建设等,还有少数地方人为的故意破坏和在旅游观光中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的损坏。自然损坏的有历经风、雨、雷、电、山洪、泥石流、山土的掩埋、植物的生长等的自然风化影响。都给当年的遗址造一定的损毁。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方的遗址,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的抗战路线与旅游的结合缺乏系统性的深度合作。
四、几点思考
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强了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力度,如龙陵的松山战场遗址,腾冲的国殇墓园,开发利用,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建设,保山博物馆推出的滇西抗战史(中印缅战场)的陈列展览,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资金和保护规划仍然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那些地处偏僻,开发条件尚未成熟的地方,如何从长远出发先进行抢救性保护。
一是不断提高对保护抗战遗址重要性的认识,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妥善处理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拓宽思路融合开发。找准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促进遗址的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二是必须系统性地保护开发利用规划,融入整个大滇西旅游开发利用。在采取保护和利用相容使用方式时,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按照文物保护规划科学选址,避让文物密集分布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不得影响文物本体安全、文物价值和景观环境;景观绿化和环境整治项目应突出历史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大规模人工造景;结合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等区域发展战略;监督对在遗址利用活动中的不当行为和安全隐患,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
三是要加强对抗战文物的调查、发掘与研究。持续对抗战遗址进行调勘、测绘、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建立档案,对每一个遗址点做出保护范围的界定,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让公众了解每一个遗址点故事、背景。
四是发挥战后纪念设施、抗战名人故居、博物馆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作用,加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主题的博物馆研学体验线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些遗迹遗址见证着日军侵略滇西这一史实,有效保护好、忠实传承好、合理利用好,可以让历史历历在目,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结束语
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抗战遗迹保护开发,发挥各类抗战纪念设施作用,为开展抗战研究、展示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
抗战文化遗产可以使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纪念胜利、珍爱和平,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因此,必须有效保护、忠实传承、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强化保护意识,展示意识,与乡村振兴计划,实现整体保护与协调发展。整体保护和安全防范,遗址范围内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治理提升,产业发展相协调。 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参考文献
[1] 方国瑜 《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 ,1994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 李枝彩 《实证滇西抗战》 2016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3] 《耿德铭《滇西抗战史证》2006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线世海
推荐阅读:发历史教育类论文的核心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774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 2025-02-12文创产品营销策略
- 2022-12-26中职计算机课是如何应用电子档案袋的
- 2022-07-20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 2022-07-11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政府采购流程优化管理研究
- 2022-06-22境外企业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 2022-06-09从编辑视角看都市报融媒体思维的突围
- 2022-05-23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路探索
- 2022-05-13艺术院校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索
- 2022-05-11基于BERT的抽取式裁判文书摘要生成方法研究
- 2022-05-07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社教节目的创新实践
期刊论文问答区
- 2025-06-16核心期刊多久能收到录用通知
- 2025-05-19《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0年内发表论文数据,选择与投稿前可参考
- 2025-05-19发论文时国际期刊和国内期刊选择对比
- 2025-05-13教师职称评审级别及所需学术成果材料
- 2025-04-24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几个版面起发
- 2025-01-21论文顺利通过审稿的8个操作
- 2025-01-11管理学类30本期刊(国自然基金委员会认定)
- 2025-01-02电刺激治疗相关文章选题推荐
- 2024-12-17植物学比较热门的论文选题
- 2024-12-03人事管理方面文章选题推荐和发表期刊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 《中兴通讯技术》
- 《中国政府采购》
- 《中国政府采购》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农业技术经济》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房地产世界》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 《广州化学》
- 《物理学报》
- 《东方宝宝》
- 《新能源进展》
- 《热带农业科学》
- 《建筑经济》
精品推荐
- 12025-02-12文创产品营销策略
- 22022-12-26中职计算机课是如何应用电子档案袋的
- 32022-07-20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 42022-07-11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政府采购流程优化管理研究
- 52022-06-22境外企业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 62022-06-09从编辑视角看都市报融媒体思维的突围
- 72022-05-23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路探索
- 82022-05-13艺术院校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索
- 12018-11-06延安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群众文化建设
- 22019-01-14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
- 32014-04-22唃厮啰家族末代土司赵天乙生
- 42017-03-22辅导员发论文可以投哪些期刊
- 52018-10-22喜剧与好莱坞喜剧电影的特征赏析
- 62018-12-10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实践与意义
- 72014-07-15浅谈涂尔干对于宗教含义的定义引读
- 82022-07-20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 12025-07-14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洁团队在《中医杂志》发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相关论文
- 22025-07-14教材参编算是第几作者
- 32025-07-10徐蕊团队在《中医杂志》发表论文 提出中国现代美好生活健康状态多维度评价体系
- 42025-07-10专著第二作者评职称有用吗
- 52025-06-26贺方良团队在《中药材》发表《防风色度值与内在成分相关性研究》论文
- 62025-06-26徐伶俐团队在《中药材》发表《滇黄精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
- 72025-06-23ei会议论文与核心论文哪个价值高
- 82025-06-23段威团队在《中兴通讯技术》发表智算中心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
- 12021-05-24刊号字母G、G0、G1、G2、G3、G4、G8是什么意思
- 22021-05-06论文引用率不能超过多少
- 32018-09-11语法翻译法的运用以及优缺点分析
- 42020-03-08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一般多少字
- 52020-09-21疾控中心工作怎么评职称
- 62020-01-03新北大核心什么时候更新,几年更新一次
- 72020-03-08通讯作者和二作哪个含金量比较高
- 82021-02-23发表的期刊论文见刊的时候可以在知网查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