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语文本体与抒情传统的统一:胡适对“缘情论”的回归

语文本体与抒情传统的统一:胡适对“缘情论”的回归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4-12 10:4612

摘要:摘 要:本文着重讨论胡适的新诗主张,将其诗学理论纳入语文本体论的视阈进行观照,尝试证明胡适对于诗歌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设想,本质上是从语文形式的层面上进行规划的。而关注语文形式,强调语文本体性地位的目的,在于承延和维护中国文学脉络中一以贯之的抒情传

  摘 要:本文着重讨论胡适的新诗主张,将其诗学理论纳入“语文本体论”的视阈进行观照,尝试证明胡适对于诗歌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设想,本质上是从“语文形式”的层面上进行规划的。而关注语文形式,强调语文本体性地位的目的,在于承延和维护中国文学脉络中一以贯之的抒情传统,保存文学自身固有的抒情属性。在内容决定论甚嚣尘上,革命启蒙、现代文明等宏大话语充斥文学内外的历史语境里,胡适将“语文形式”定位为文学的本体,借“诗缘情”来反抗宰制文学的时代共名,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尚待解读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语文本体论;抒情传统;诗缘情;语文形式

  一、从“诗界革命”到“诗国革命”:对读梁启超与胡适的诗歌改良主张

  “诗国革命”的口号由胡适在1915年《依韵和叔永戏赠诗》①中提出,“诗界革命”则在梁启超1899年《夏威夷游记》中首见于世②。前后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注中国诗歌的改良,一方面说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没有取得为后人认同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晚清/五四”两种文化语境下诗学观念可能存在的继承与反拨。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坦言:

  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现在追想起来,有两点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说,第二是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③

  今天看来,胡适的诗歌改良和新诗创作仍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其影响比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更为深远。在梁启超开辟的“新世界”里,胡适显然比前人做了更多的思索和探寻。对梁启超的学术主张加以研讨,可以得知胡适的诗学起点究竟厝放何处。

  首先从梁启超的改良观点说起。他认为中国诗歌发展到晚清已经积弊太甚,近于陈腐,需要以新的气息涤荡革新:

  以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④

  梁启超为“诗界革命”划定了三个指标: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风格。关于新意境,梁启超引用黄遵宪的组诗《今别离》为例,表明他所谓之“新意境”指“欧洲意境”(“借纯以欧洲意境行之”),指迥异于中国传统乡土牧歌的,经西方工业文明催生出的异域风情。至于“新语句”的解释,则可以参看梁对谭嗣同诗歌的评语:

  善选新语句……复生本甚能诗者,然三十以后,鄙其前所作为旧学。晚年屡有所为,皆用此新体,甚自喜之。然已渐成七字句之语录,不甚肖诗矣。①

  “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撦新名词以表自异。丙申、丁酉间,吾党数子皆好作此体,提倡之者为夏穗卿,而复生亦綦嗜之。”②

  梁启超的“新语句”其实等同于“新名词”,即借用西方、西学的新术语来填充传统诗歌渐趋贫乏的词汇表(“惟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诗料”③)。值得关注的是梁对“新意境”和“新语句”的态度:从他对谭嗣同“新体诗”的委婉批评中,可见他并不满意于诗歌改良后的创作成果。梁启超晚年反思自己在世纪之交倡导的诗界革命,不无沉重地检讨道: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④

  梁启超显然是否定了先前片面追求“新意境”“新语句”的改良主张,当初提出的新诗三大指标,最后反倒只剩下“古人风格”。诡谲的是,梁一面总结出“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论断,认为诗界改革的重心应在于思想、感情、诗意等精神内容,而非名词术语等文本形式,一面却又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改良法,强调“形式”对“精神”的承载甚至统摄作用。其中的二律背反,或可解读为梁启超诗学思想在现实困顿下的渐转成熟。他认识到,诗歌改良的核心应在于重建诗歌的抒情,恢复抒情传统中日益受到压抑和僵滞的美感。片面提倡新意境、新语句,无异于构造殊途同归的“文胜质”,与诗界革命的初衷其实南辕北辙。但他所否定的,只是改良运动中诸种以文害言的文胜质趋向,而绝非文学的“文/形式”本身。相反,他认为唯有重视形式的作用,让形式能够配合、服务并最终融合于诗歌的抒情,诗界革命之目的才得以最终达成。他在1920年提出:

  格律是可以不讲的,修辞和音节却要十分注意。因为诗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美的技术。若不从这两点着眼,便是把技术的作用,全然抹杀,虽有好意境,也不能发挥出价值来……想作名诗,是要实质方面和技术方面都下功夫。实质方面是什么?自然是意境和资料,若没有好意境、好资料,算是实质亏空,任凭恁样好的技术,也是白用。若仅有好意境、好资料,而词句冗拙音节饾饤,自己意思,达得不如法,别人读了,不能感动,岂不是因为技术不够,连实质也糟蹋了吗?(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⑤

  到这里,梁启超的诗歌主张已经从当年的“两新一古”,变成“实质(意境、资料)”和“技术(修辞、音节)”两个主要基点。这样的转变与其说是改进,毋宁说是对传统诗歌美学、美感的回归。梁启超对“技术”的重视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明确认同了“技术”与诗歌审美的必然联系——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诗歌的抒情,诗歌的美感,不可能单纯依靠“意境资料”的“实质”之情之美完成,若想让诗歌保持诗之本有的抒情属性与审美功能,形式的重要性恐怕并不亚于“实质”。晚年的梁启超非常推崇杜甫的诗歌,认为杜工部的诗能将许多性质不同的情绪归拢在一篇中,产生调和之美。他在《情圣杜甫》的最后写道:

  依我所见:人生目的不是单调的,美也不是单调的。为爱美而爱美,也可以说为的是人生目的;因为爱美本来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梁启超:《情圣杜甫》)⑥

  从鼓吹“两新一古”到提出“为爱美而爱美”,直言之,梁启超承认“诗界革命”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在看到西方名词、欧洲意境不可能挽救诗界的衰颓气象后,梁最终把目光转移到——或说重归到——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并且把文体形式看成重要的改良对象。

  推荐阅读: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唐前送别诗地理意象书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2942.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