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百年变迁及展望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百年变迁及展望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12-15 14:4312

摘要:[摘 要] 在建党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先后确立了培养农民革命意识、开展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个不同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目标导向。透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变迁历程,厘

  [摘 要] 在建党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先后确立了培养农民革命意识、开展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个不同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目标导向。透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变迁历程,厘清其内在逻辑,有利于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奋斗目标。要弘扬乡土文化,培养农民文化自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保障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治理机制,激发乡村文化创造活力。

  [关键词] 党的领导;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1] 2。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文化建设的变迁历程,有助于厘清我们党百年来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创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新举措,促进和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建党百年来乡村文化建设的变遷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建设乡村文化的百年伟大实践中,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色且内在关联的乡村文化建设目标导向特征。

  (一)1921-1949年: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培养农民革命意识

  从大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农村和农民运动,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党更加清醒认识到革命重心应转向农村。如何让农民这一中国革命主力军跟上革命的步伐,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从教育农民开始,不断破除乡村的旧文化和小农意识,引导农民认识到自身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所在,鼓励农民要有革命性和敢于斗争的精神,争取翻身解放。首先,积极发动和教育农民,在农村开办夜校,辅导农民学习文化,灌输革命道理,培养农民的革命意识。1924年到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先后在广东、湖北等地开办了多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北伐胜利后,党在湖北、湖南等地继续开办村民夜校、村民书报社等机构,仅在湖南韶山就开设了20所夜校,为消解农民的小农意识及陋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力开展乡村扫盲运动,增强村民的阶级意识。1933年,苏区发布了《消灭文盲决议案》,要求每个乡设立夜学、消灭文盲协会、半日学校等文化机构;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1940年和1944年都下达专门文件,指示培养知识分子和提出扫除文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积极营造乡村文明,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苏区为了破除农村封建迷信的旧文化,分别从制度、休闲文化活动、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如在制度上,苏区政府领导农民剥夺了地主侵占的土地,还规定将庙宇、教会、氏族等非法占有的土地还给农民;在休闲文化活动上,主张文艺下乡,通过文艺作品的渲染帮助农民逐步从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中解脱出来;在文明生活建设上,通过突击性群众运动、立法、榜样教育等方式对烟毒、赌博等恶习进行严厉打击,提倡健康生活方式[2] 55。

  (二)1949-1978年: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需要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需要启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当时的中国乡村一片凋零,农民深陷贫穷,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翻身农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过程中,在农民阶层产生了不同的反应。特别是将广大农民通过人民公社组织形式整合起来以后,有的地方甚至产生“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的问题[3]。改革开放以后对当年的某些农村组织形式及其组织方法进行了纠正。

  在此期间,党中央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开展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一是广泛开展农村扫盲运动,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比起革命战争时期,此时的扫盲不仅仅是号召,而是更为广泛和更具政策力的运动。扫盲不仅帮助村民识字和算账,还将时事政策教育与生产技术教育融合进来,逐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二是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1952年教育部发布了《冬学运动的通知》,要求向广大农民宣传新中国成立3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等内容,大力开展爱国增产、生产合作、劳动互助、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4] 307。当时冬学活动还结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积极培育广大农民的政治认同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克服个人主义意识,扬弃乡村旧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形态。三是以新社会出现的正反典型教育农民。这一时期不仅通过树立时传祥、焦裕禄、王进喜等一批先进楷模代表,还通过惩戒偷奸耍滑者和极端自私自利者,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光荣的品质,坚定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

  (三)1978-2012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年“文革”使得乡村文化建设一度受挫。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路线,为乡村文化建设指引新的方向。1980年,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 367。精神文明不仅仅是指教育、文化、科学、卫生等方面,还包含共产主义信念、革命的立场、道德等内容,这为当时中国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具体包括:一是加强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农民摆脱落后封建思想和腐朽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1983年起,党中央发布多项文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乡村各项改革和生产生活中,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二是开展“燎原计划”,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1991年,党中央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的“燎原计划”,统筹发展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求县乡办好各种技术学校和培训班,全方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6] 129。三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发展空间。各级党委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增设戏剧院和电影院,改善乡村网络条件等惠民工程,不断拓展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空间。四是以制度化推进乡村民众健康生活方式。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6年开展移风易俗活动,1991年开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2008年开展树立社会新风尚活动,等等,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民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基本遵循。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207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