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非遗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路径探索

非遗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路径探索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9-28 10:5512

摘要:[摘要]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非遗文化走进大学校园,高校应借助校报、院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宣传非遗文化,开设非遗文化实践选修课程,建设非遗文化体验馆,鼓励学生参加非遗类文化创新设计大赛

  [摘要]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非遗文化走进大学校园,高校应借助校报、院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宣传非遗文化,开设非遗文化实践选修课程,建设非遗文化体验馆,鼓励学生参加非遗类文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应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非遗文化网络宣传,促进各种媒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非遗文化传播效率,践行美育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兴媒体;非遗文化;大学校园

传媒论文发表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强调,“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属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则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电脑端、手机端以及其他人工智能模式的传播媒介。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努力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局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在江苏、内蒙古自治区、杭州、河南等地调研时,多次考察非遗项目,并强调各地区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但目前,许多非遗传承人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而大学生是社会文明传承的主力军,在大学校园传播非遗文化,让大学生群体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是让非遗焕发新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非遗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非遗文化的传播主要面临传播主体受限、推广形式受限、受众不够细化三个方面的问题。由于非遗传承多为口传心授,徒弟技艺的磨练需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的时间,再加上各项非遗的传承人数量较少,且年纪普遍较大,他们对新兴媒体的认知不够,借助新兴媒体推广非遗的意识较薄弱。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播主体比较受限于自身客观条件[1]。鉴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主体受限问题,多项非遗文化的推广主要依靠政府的保障和支持。但由于非遗项目较多,类别间差异较大,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与精力,所以政府主要以电视台录制非遗节目、微信公众号宣传、举办非遗展览会等形式推广非遗文化[2]。此外,非遗文化传播受众不够细化,也是非遗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现状

  大学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主体,以洛阳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该校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者根据访谈记录发现,大学生不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较为表面化,而且对非遗文化的内涵认知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是,他们日常获取非遗文化知识的途径有限,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也较低,參与非遗文化活动较少。结合前期访谈结果,笔者编制了《大学生对非遗文化认知情况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对非遗文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获取非遗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生活中受到非遗文化影响的行为;了解非遗文化知识的主动性等多个方面,以此来了解大学生在非遗文化认知和传承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纸质与电子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26份,问卷有效率94.2%。其中填写调查问卷的男生有116人(占51.3%),女生有110人(占48.7%),大一学生有54人(占23.9%),大二学生有68人(占30.1%),大三学生有72人(占31.8%),大四学生有32人(占14.2%)。笔者根据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分析调研结果,如图1,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分数是2.93,情感认同分数是3.49,获取途径分数是2.98,受到影响的行为分数是2.72,学习的主动性分数是3.04。整体来看,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行为体现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主动获取非遗文化知识的行为与途径有限。

  三、非遗文化在大学校园传播的意义

  (一)丰富大学美育类教育内容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建立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等类别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把美育纳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非遗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精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资源。浓厚的校园非遗文化氛围,可以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非遗民间文学中的经典传说故事,充满正能量,如花木兰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愚公移山的传说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持之以恒的决心与毅力;《河图洛书》蕴含了深奥的星象知识,是中华阴阳五行学说之源;舜帝和黄帝的传说诉说了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非遗民间美术中的艺术形式技艺高超,特色鲜明,如非遗剪纸,其色彩丰富,寓意吉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木版年画题材多样,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中国民间生活的百态。大学生学习优秀的非遗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手工技艺等,可以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同时非遗文化的熏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格调,激励他们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3]。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遗文化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华夏儿女重要的情感寄托。截至2020年底,中国非遗入选世界级非遗名录共42项,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例如,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记录天体运行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历法也传承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又如,书法是我们的民族符号,这一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再如,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诞生于南朝,鼎盛于南宋,龙泉窑瓷器在北宋时期开始对外出口,其精品至今被许多国外的博物馆所收藏。又再如,皮影戏据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电视和电影的年代,看皮影戏是中国古人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其后陆续传入波斯、阿拉伯、日本等地,对国外的皮影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推荐阅读:传媒观察发表什么专业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1266.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