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青少年出版物中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青少年出版物中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9-28 11:0012

摘要:[摘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青少年拓展了更加宽阔的信息获取空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新的信息开始充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适宜被青少年所接受。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容易对

  [摘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青少年拓展了更加宽阔的信息获取空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新的信息开始充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适宜被青少年所接受。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容易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应用看似是遵循了流行化的趋势,但事实上,其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们提倡尽可能地在青少年出版物中少运用、慎运用网络流行语,从而提高青少年出版物的质量,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更加正面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出版物;网络流行语;特征;问题

网络文化论文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对青少年而言,书本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网络平台既是他们的学习平台,又是他们的娱乐平台。网络平台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结合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实况,以一种新的形式赋予某一新创作词汇新的内涵。因网络流行语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并且其简洁清晰、应用范围较广,因此,其受到了许多青少年追捧。但实际上,网络流行语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其他词汇不同,其体现了某种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思维发展。

  青少年出版物中融入网络流行语,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领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可,也为青少年学习、使用网络流行语开辟了新的渠道。我们提倡尽可能地在青少年出版物中慎用网络流行语,更多地是考虑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需求。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分析

  (一)空洞化

  就目前情况来看,网络平台上充斥的网络流行语言的形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其中大部分都来自谐音。首先是数字谐音,例如,“5555”读音与“呜呜呜呜”较为相似,因此代表着“哭声”,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还可以代表遗憾、悲伤等情绪;应用频率较高的“886”是“拜拜喽”的谐音;“7456”是“气死我了”的谐音等。在网络平台上应用这些数字谐音流行语,便于人们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表达心中所想。其次是方言谐音[1]。许多地区的人们习惯于运用方言进行语言表述,而方言中个别文字的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发音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以书面文字呈现时,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流行语。举例来说,部分地区的人f、h的发音分辨不够清晰,“非常”时常被表述为“灰常”,“飞机”时常被表述为“灰机”。

  尽管网络流行语言的形成来源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来看,这些网络流行语往往并不具备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价值,词汇内涵较为空洞,不能替代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甚至容易产生歧义。

  (二)速食化

  许多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热点。网络平台给予了人们分享生活、表达个人意见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舆论场所。举例来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孩子不得不居家隔离,而小朋友们在家中时常因无聊而做出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令家长们感到十分困扰,于是人们用“神兽”称呼这些调皮的小朋友。还有“内卷”原本是指高校中学生内部存在的竞争,逐渐地人们发现这种竞争存在于各行各业,于是内卷效应开始泛指来自不同领域的非理性竞争。另外,还有部分网络流行语源自某些网络红人的表达。例如,“年轻人不讲武德”,出自网络红人马保国的一段视频。他在视频中讲述自己与年轻人比试时被打伤,这与马保国之前在其发布的视频中称要为中国传统功夫正名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因此,这段表述也被许多人制作成表情包,被广泛传播。

  网络流行语几乎时时都在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会逐步替代旧的网络流行语。例如,几年前许多人都在说“神马都是浮云”,如今已经不再被人们提起[2]。网络流行语的速食化特征促进了这种语言的快速更新,也迎合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搜狗输入法每天会向用户推送当日形成的一些网络流行语,并对流行语的含义进行解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络流行语更新速度快的特征。

  (三)移植化

  许多网络流行语本身就来源于外国语言。各种语言本身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语言之间产生内在联系。尤其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及全民学习外语的大背景下,一些与中文原有语言系统不相适宜的网络流行语開始生成,例如PMP,由“拍马屁”三个字的首字母省略得来;“为你打call”,即为你打电话,本质含义为强烈支持某人。这些适当融入了外国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广泛应用,或直指、或隐喻、或幽默、或讽刺,其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常见表述方式。

  二、青少年出版物慎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在青少年出版物中慎用网络流行语,一方面考虑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则与网络流行传播速率快,容易影响青少年的语言习惯有关。具体来说,在青少年出版物中慎用网络流行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不利于青少年的文化积累

  目前,充斥于网络平台的网络流行语数量逐年增加,虽然其在无形当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表述形式,但是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文化积累产生了不利影响。

  以较为常见的四字网络流行语为例,许多四字词语是在成语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萨手人寰”这一词汇出自电视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著名歌手萨顶顶为该剧献唱歌曲《左手指月》。这一插曲被频繁用于该剧的重大戏剧转折点,剧中部分角色在去世时的背景音乐都是《左手指月》。因此,这一词汇也用于表现该剧的剧迷虽不舍剧中角色,但无能为力的心情。对部分青少年而言,这类改变了成语中某个字或赋予了成语新的内涵的网络流行语,很有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对成语产生错误理解。

  许多教师反馈,学生在书写成语时常出现错字情况,而导致学生认知错误的原因与网络流行语的随意篡改有关。还有许多网络流行语原本不是成语,但却因与四字成语较为相似,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误解。例如,“人艰不拆”是“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简化表述,“男默女泪”是指“男性听了后会沉默,女性听了后会流泪”。许多青少年在使用这些网络词语时,并不全然了解词语的成因,只是知道词语的大致内涵,甚至将这些词语误以为是成语,将其书写到作文中,并应用于生活。久而久之,青少年的知识体系融合了诸多错误的内容,这对青少年知识体系的完善是十分不利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尚未形成,也愿意主动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容易被网络流行语所影响,网络流行语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内涵的提升。

  推荐阅读:中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126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