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动画电影幻觉叙事的影像解码与接受转向

动画电影幻觉叙事的影像解码与接受转向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9-18 15:1312

摘要:幻觉叙事具有浓厚的抽象特征,该叙事方式将故事场景与未来想象直接以视觉方式进行呈现,营造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鲜活的叙事场景。借助幻觉叙事进行动画电影创作与表达,既实现了电影生命力与价值意蕴的张扬,也使动画影片表达的主旨实现放大与深化。研究者

  幻觉叙事具有浓厚的抽象特征,该叙事方式将故事场景与未来想象直接以视觉方式进行呈现,营造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鲜活的叙事场景。借助幻觉叙事进行动画电影创作与表达,既实现了电影生命力与价值意蕴的张扬,也使动画影片表达的主旨实现放大与深化。研究者从读图解构与接受美学视角对动画电影幻觉叙事进行解读,使原本虚幻、荒诞的故事主旨更加直观、明确,有效消解幻觉叙事误读的可能性,为动画电影创作开拓了新空间。

动画电影论文

  “接受美学”源于德国,其并非仅仅对文艺理论进行赏析、批评或美感研究,而是以人们的接受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汇总现象学及解释学等理论基础,将各种新思潮相融合形成研究体系。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解读幻觉叙事对动画电影创作的积极影响、内在肌理和融合策略,对全面提升电影艺术的影响力与价值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一、创作解析:动画电影幻觉叙事的读图解构

  在现代流媒体传播与大众新的观影习惯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电影艺术创作面临发展方向的新抉择,呈现多重分化。少量动画电影盲目迎合观众诉求,一味塑造奇特的银幕画面,以怪异构图、散乱剪辑来标榜自身的“奇观”属性。面对当代电影创制的视觉角力,电影创作者既需强化叙事画面的塑造,亦要积极突破传统电影诗学的束缚,通过创新电影制作技术、表达技巧来构建开放、多元的叙事表意机制。

  (一)创作优势解构:“意境画面”的营造需求

  在受众主导动画电影创作走向与发展的趋势下,视听叙事逐渐从附属、零散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尤其在观众对视觉画面存在较高关注热情的情形下,一些动画编导在创作动画电影时,仅以线条、颜色和画面来塑造银幕形象,对影像的主题呈现、内涵表达等缺乏充分思考,使动画电影丧失了应有的创作根基与生命活力,很难持续吸引受众群体关注;甚至“为图构图”,采用大量与影片叙事关联性不大的视觉图像,脱离了影片叙事本质的视觉符号,导致电影叙事功能失去应有价值。动画电影在利用幻觉叙事手法时,要先营造完美的“意境”画面,利用现代影视制作技术,将奇观画面与深刻表意进行完美融合,深挖电影画面中蕴含的象征、隐喻,打破传统平面叙事形态,使影片呈现新的立体叙事架构,也使影片整体观感更加生动、形象,且富含思考表意。[2]由安德鲁·斯坦顿执导的《机器人总动员》(2008)借助现代制作技术优势,在尽可能保留文本承载的内容信息基础上,以幻觉叙事手法彰显影片的幽默、夸张属性。创作者凭借高超的叙事能力和强烈的嘲讽基调,实现了影片表意的丰富化和层次化表达,也为“新读图时代”观众观影提供了更多潜在趣味。

  (二)创作经验解构:“空间拓展”的创作需求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视觉主义”先锋派认为电影是透过事物表象解读本质的艺术媒介形态,符合其一贯强调的诗意化等要求,该类型电影往往以强烈的叙事节奏和大量抽象图形来表达梦幻与现实的冲突,彰显心理错觉现象。由阿内·拉鲁创作,于1973年上映的动画长片《奇幻星球》,整体以怪诞的风格向观众呈现其中蕴含的独特美学。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的动画影片,《奇幻星球》中采用大量象征、隐喻手法,构建立体视觉观赏画面,以超现实、暗示性镜头语言彰显影片主题,使其具有一定情景代入感,引发观众深思。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形式主义电影”认为应该参考语言的规范特征来反思电影创作,特别是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引入电影艺术构成元素、观赏机制,通过将电影艺术创作与叙事手法相融合,形成新的电影创作理念。[3]“形式主义”流派关注构图、色彩和剪辑等环节的艺术处理,强调电影制作过程中技巧、技术的重要性,以“视觉化”为基础来决定影片的叙事语言和表现形式,突出影像造型的塑造与表达。由文森特·帕兰德、玛嘉·莎塔琵联合执导的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2007)以同名自传漫画为创作基础,通过选择黑白色调、具有版画质感的“可视性”视觉语言进行影片叙事创作,用简单的黑白线条勾勒出影片视觉画面,为观众生动传递出其中蕴含的创作主题。

  (三)艺术特征解构:“荒诞美学”的表达需求

  荒诞性是对动画电影幻觉叙事进行读图解构时的重要依据。动画电影在利用幻觉叙事手法进行表达时,通过设置超现实的故事情节,使影片在梦幻与现实、正常与荒诞等不同状态下的叙事矛盾得到化解,摆脱了传统动画电影叙事的单一评判属性,有效释放了受众群体的消极、负面情绪,也为观众理解影片主旨提供了有效启发。由刘健执导的动画电影《大世界》(2017)以荒诞美学视角表达小人物的整体情感。该片采用多线性叙事结构,将不同身份、不同类型的人物合理串联,通过大量离奇情节和超现实主义的荒诞元素来影响受众群体的视觉体验和观影情绪,将介于喜剧与悲剧之间的表达手法融入镜头创作,对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细节进行叙述,以生活化、超现实的电影语言传递了影片的内容情感,并以幻觉叙事独有的艺术张力,描绘了“悲剧化”的无奈,讲述了荒诞叙事基调下的社会故事,为观众呈现出叙事内容丰富、情感体验鲜明的观影空间。从审美角度来看,對动画电影幻觉叙事进行解构,能够进一步激发与受众的情感互动。动画电影《大世界》将故事场景置放于后现代环境下,通过荒诞手法反映不同类型人们的信仰缺失问题,并借助幻觉叙事手法对影片蕴含的荒诞美学进行阐释,全面提升了该片的审美境界。

  二、语境分析:动画电影幻觉叙事的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打破了以往文学艺术美学研究将重点放在作品、文本等客观层面的局限性,倡导从读者视角出发,尤其强调读者在整个传播、交流和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接受美学视角来解读电影艺术,是电影艺术了解观众、融入观众的积极体现,其中彰显出对美感、美学的充分重视,是对受众群体观影心理和审美趋势的积极顺应。

  (一)观者转向:知觉依据,从受众开始

  幻觉叙事是动画叙事的特殊艺术形式,其作为特殊的叙事手法对动画电影的创作、表达亦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幻觉叙事特殊的美学表达形式,也为当前动画电影创作营造出强大的想象力空间。因此,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动画电影的幻觉叙事手法,既是电影艺术成熟发展的客观体现,也是深化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动力。在接受美学指引下,动画电影创作者应积极回应大众想象美学,回归教育引导大众的功能,充分反映受众心理,并通过对动画电影受众群体的审美偏好进行合理解读,围绕受众具体偏好制作与之风格相匹配的动画作品。[4]比如,当某一现象级动画电影引发热议时,往往会接着出现一系列与之题材相仿、风格相近的影片,其中既有创作者对观众偏好的市场化考量,亦有其对成功影片创作经验的借鉴与糅合。例如,由田晓鹏执导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以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模式为框架,将我国传统神话故事以银幕点缀的手法丰富了影片的视觉表达元素,成功开创出新的动画电影幻觉叙事手法,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随后,以《白蛇:缘起》(黄家康/赵霁,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2019)和《姜子牙》(程腾/李炜,2020)等为代表的动画电影,纷纷借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叙事逻辑与创作美学,对我国传统故事进行合理“解构—重构”,凭借良好的叙事手法和精美的制作技巧,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推荐阅读:动画专业投稿的核心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1167.html

相关论文阅读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