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中国传统民歌传承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中国传统民歌传承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8-16 12:0012

摘要:摘要:中国传统民歌是指各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其历经千百年来的世代传承而经久不衰。在科技、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就当下中国传统民歌

  摘要:中国传统民歌是指各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其历经千百年来的世代传承而经久不衰。在科技、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就当下中国传统民歌面临的形势,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性、地域性、风格多样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和思考,以期打破传承中的瓶颈,推动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歌 传承发展 思考

  中国传统民歌主要是指中国各个民族的、以口头传播并代代流传的歌曲,是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情感表达,有的民歌甚至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千百年来,各族劳动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耕种、采摘、迁徙,历经王朝更替和时代的变迁,他们用各种方式记录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发展印记,其中,民歌成为其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节日、婚丧、嫁娶等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习俗特点和属性的民歌。

  各个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使民歌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地域性、语言性和风格多样性更加鲜明,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民歌,它的数量、品位和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化中是罕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具有民族特质的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再次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回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民歌研习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些制约瓶颈也不容忽视,应当予以深度剖析并敢于面对。

  一、中国传统民歌的特质

  中国传统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特质,但不外乎最重要的三种。

  (一)中国传统民歌的民族性

  顾名思义,中国传统民歌的民族性赋予了民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符号。它是民族的一种记忆和特质,与本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民歌,尽管其中的一些民歌在各民族长期的融合中有一些类似,但还是保留了本民族独有的印记。

  民歌是民族的特质符号,它在长期的劳动和生产生活中,与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紧密结合。有的民族没有文字,但是它有语言,而这些语言就蕴藏在自己的民歌中,历经代代相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发展脉络,可以说,有的民歌就是本民族的“历史”,就是本民族的“基因库”。

  (二)中国传统民歌的地域性

  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间所谓“隔山难通语,过河不同俗”,就是对文化地域性的通俗表述。中国传统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亦是如此。中国是疆域辽阔的国家,由于地域、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地域民歌文化形态。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处在不同的地域,它所产生的民歌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一切都源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比如海南的苗族和贵州的苗族,广西的侗族紧邻贵州的侗族,即使是贵州境内黔东南的苗族聚居地,还分为短裙苗和长裙苗等。反映在民歌中,其地域性的差异显而易见,有相同的地方但又各具特色。这些都体现在民歌的语言中,同一个字不同的读法和声调,使民歌的地域性差异各具特色。

  (三)中国传统民歌的风格多样性

  风格性是中国传统民歌最鲜明的特质。它是中国传统民歌最为丰富的内涵。由于语言、咬字、服饰、形体、表演的不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它是本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生活环境、审美情趣的综合体。

  有的民歌旋律相同,词不同;有的民歌词相同,旋律不同;有的民歌词和旋律一样,节奏和速度又各有差异;有的民歌名字一样,但是地域不同,调不同,因而也就使得民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不同。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风格多样性的民歌。

  二、中国传统民歌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一)本民族语言的淡化

  语言是中国传统民歌的核心要素之一。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韵味和风格的语言,融入民歌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腔调和旋律,并成为传情达意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一大批少数民族年轻人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里或者偏远的村寨涌入周边或较远较大的城市求学、工作、定居,脱离了本民族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在长时间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下,本民族的语言功能也不知不觉地淡化和削弱,以至于在演唱自己祖辈流传下来的民歌时,一些用词和腔调不准确,影响了民歌的意境表达,间接地影响了民歌的传承。

  一些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为了能够走出去,只能把大多数的用词改为“普通话”,只个别词保留本民族的语言特色,有的民歌甚至被改得“面目全非”,严重影响了其情感表达的准确性。长此以往,其效果大打折扣,阻碍了民歌的传承。一旦脱离了民歌土壤的滋养,脱离了民族性,就谈不上什么发展了。

  有人说民歌的发展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要符合大众口味和审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传统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部分,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保留了各个民族的原有特色,这是民族的“根”与“魂”,一旦走入市场化,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审美,就会造成传统民歌的退化,传承、发展也就失去了支撑的基础。

  (二)传承人的流失

  农村的“空心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走出村寨,到大城市学习、工作、定居。以至于老一辈的民歌传承人感慨:现在找一个本民族的传承人太难了。年轻人中,好的苗子不愿意继承;愿意继承的各方面能力不尽如人意,难以达到基本标准。加上现在年轻人的远离,使得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土层“变薄”。这不能不說是中国传统民歌在当代的悲哀。当一个民族的民歌传承人远远低于其人口总量时,传承和发展会变得异常艰难。

  (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出行和对外交流的方式方法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多样,其文化视野也呈现出多维度的空间而变得复杂多变。在此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全盘接收还是理性借鉴都考验着每一个人,尤其是本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歌,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推荐阅读:论俄罗斯民歌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0733.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