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多媒体艺术在展览空间中的设计表达

多媒体艺术在展览空间中的设计表达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视觉传播及设计创意提供了新的途径。展览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创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影像技术拓展设计维度,在空间设计中可以突破物理空间局限,为公众创建不同属性的场景体验。论文从主客体参与及交流角度,结合现代展

  摘 要: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视觉传播及设计创意提供了新的途径。展览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创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影像技术拓展设计维度,在空间设计中可以突破物理空间局限,为公众创建不同属性的场景体验。论文从主客体参与及交流角度,结合现代展览设计中的视觉传播、空间建构多维度设计理念,分析多媒体艺术在展览空间重构中的表现形式,以及重构空间中主客体的情感交互方式,从而为空间造境的体验性设计拓展多元化路径,优化传统空间改造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丰富展览的传播手段。

  关键词: 展览艺术; 多媒体设计; 空间重构; 体验设计; 空间意象;

艺术论文发表

  在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消费及审美的多样化要求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包围、席卷了人类生活的诸多层面,由此催生了众多新兴多媒体技术如体感设备、交互技术、全息影像等创新设计手段运用于设计领域。在展览设计中,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设计手段之一契合了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不仅使得设计从主体的单向输出到客体(公众)的消费反馈变得可能,更让多媒体设备的多样性与可循环性的使用特征可以满足诸多展览设计中的不同需求,从而在具体设计环节中可以优化资源的消耗,和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目前国内对于多媒体艺术的展览设计研究大都集中于使用技术研究层面,在多媒体技术综合艺术效果的研究上缺乏层次性探讨。如张哲婧[1]对新媒体在展览中的交互手法做出了研究;郑奕[2]则是归纳了现有多媒技术在展览中针对单一展品阐释使用的方法。国外学者则更加侧重多媒体技术的创新研究,如Roccetti等[3]就多媒体设备对于展览信息的整理规划和对公众行动识别与分类上提出了技术优化与升级。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公众观展体验为切入点,探讨设计中多媒体艺术在展览空间中的表达方式,将想象智识与现代科技结合,突破物理空间的约束,为公众塑造全新的多维度感知场景,以此更好地提升展览信息的传播及互动体验感。

  一、 展览设计中空间重构的维度

  在地理学中,空间通常指事物之间的一种空隙。在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中,空间的阐释更加抽象化,是指不依赖物体而存在、无法定型的一个量值[4]。18世纪时康德指出,空间是感官所感知的形式,是人类思想规划的空间[5]。一旦人类的思想超越了自身局限,空间的限制将不止于人类的视野,这一理论对于设计创意思维的拓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关于空间讨论也基于此认知之上,一个由长、宽、高所构成的客观空间维度在想象思维及现代科技的合力下,重构成突破常规逻辑及认知局限的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象。

  设计学对于空间重构的设计手法,一般遵循以物理改造手段重构空间样式。在当代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最为常见的空间构造是“游牧空间”,其特性是平滑式、开放式的无柱空间[6]。这种空间设计方式使得展览是敞开的、流通的,不刻意强调空间秩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重新隔断构造不同的展览场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优化了资源的消耗问题,但这种从物理方法上的构建方式仍具有局限性。面对现今展览频次激增的趋势,在物理空间、展品更替、展览多样化的条件下,基于物理层面的空间构建无法满足公众对展览体验需求的提升,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反复构建带来的资源损耗。多媒体技术具有光、影、音优化组合的特点,技术的体验感也相对比较成熟,在展览设计中运用多媒艺术重构空间,为空间设计创意拓展了新的设计路径,通过对设计师、被设计物象和公众认知过程及心理指向的分解与聚焦,将展览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组合,以设计手段为载体,最终完成具有共识性的意象感知空间,从而刷新公众对固有空间的认知,并从质的层面提升展览的体验感。

  二、 展览设计中空间意象构成的主体与客体

  意象这个词被人们所普遍认知的意义大多都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和诗歌,还有西方近代心理学和哲学概念中“image”的转译,在心理学和审美学中也有不同的涵义。心理学认为意象是人们在面对一种表象时通过心理活动得出具有指向性的一个内心认知与体验,而在审美学中,康德认为意象的产生得益于人们的想象力[7]。本文中的意象更加偏向于心理学中的意义,即当一个空间经由设计师含有指向性目的重构后,须在内填充公众的情感反馈,才可以保证设计对象的完整度。公众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与信息之间起着情感交互的作用。

  在共同构成空间意象的设计师、设计对象和公众这三者的关系中,空间这个被设计的表象是一个恒定不动的载体,真正进行活动沟通的主客关系是设计师与公众,但是设计师与公众主体或者客体的角色是不确定的。在展览的空间设计中,如果设计师对公众的引导产生了主要效果,设计师便是主体,公众成为客体;反之,弱化设计师的指引程度,需要侧重由公众通过心理的自我构建来实现设计的完整性时,公众变成了主体,设计师成为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存在缺一不可,空间载体内容的完整性需要由两者共同完成。在多媒体艺术构成的展览空间中,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类型的构建方式,主、客体职能的转换会更加的灵活,交流信息的总结反馈较于传统展览来讲也更加清晰且易于收集。

  三、展览设计中多媒体对空间重构的设计方法

  (一)以加减法为导向的多媒体艺术构建的混沌空间

  哲学中的混沌是一种宇宙观,原意为某种深不可测的,破裂的东西——空间的虚空,早在古老的《圣经》创世故事里就提到过:“这空白和虚无是所有生成之物的基础,是宇宙的根本起源”[8]。从中可以看出,混沌空间具有浑然一体、模糊、非线性、破碎和随机等的特性。一个普通的,由长、宽、高所构成的三维空间中,如果混入这些特性,那么便可以营造出与传统认知空间完全不同的空间意象,公众根据自身经验与判断可以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设计方式上来讲,混沌空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浑然一体、虚无、空白的空间,通过刻意模糊空间的构成形式,使得整个空间变成一个有限但无界的混沌空间,公众进入后,视觉维度会被无限的扩大,无法快速捕捉到空间的边界。另一种则是在原本的空间中加入破碎的、复杂的元素,将结构复杂化,使得空间的边界与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公众在短时间内无法准确的辨别空间真正的边界所在。通过这种加减法的多媒体艺术,可以将公众放置于不曾相识,不安全的空间内,激发公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对展览信息的敏锐度。

  1.减至极致的有限无界空间

  有限无界的混沌空间中,“混沌”的意义更加接近哲学中所表述的虚无空白的意象。直观来讲就是在客观三维空间中利用设计元素和多媒体艺术形式将其与外部视觉完全或部分隔离,再消融可见边界,使空间自身产生无尽头的无限感,没有清晰的视觉落点,在这个剔除了所有物品存在的空间里,空间本身就成为了一件展品。极度减法下的混沌空间是对大脑里潜意识进行刺激,使其从一种精神状态进入到另一种精神状态的变化过程[9]。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起人脑中的潜意识,使之进入一个与往常不一样的精神领域,时间轴、世界规则被剥离,空间中的空虚混沌感与公众交织、缠绕、共生、融合[10]。在相同的潜意识领域中,公众由于不同的潜意识反应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调动。例如,丹麦艺术家Olafur Eliasson使用烟雾与灯光媒体设备完成了一系列对于空间改造的艺术作品,烟雾隐藏了空间的边界,而灯光媒体用于营造氛围(见图1)。在这样的空间中,空间的意象是由公众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设计师对于载体的提供没有过多指引性。当公众面对这样的空间时,有些会感到迷茫恐惧,而另一些则会感到平静。这些情感反馈的收集便在无形中起到了主客双方交流沟通的效果。

  图1 Olafur Eliasson的作品《Your blind movement》中由烟雾与灯光媒体构建的有限无界空间

  极致的减法除了能带来“空白虚无”的空间意象,也能构建一个视觉中心。设计师根据需要,可以在空间中刻意设计视觉落点,在混沌无序的空间中构建视觉秩序,阻断公众漫无目的的视觉游移状态。公众的关注点就会跟随设计师的指引,指向一个特定的朝向,以更好地获取设计师所想呈现的展览信息。相较于前者,这样的设计手法更加适合在展览中要向公众传达某种明确的信息或者内容时使用。

  推荐阅读:艺术领域论文发表哪些国际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620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