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女声演唱艺术是民族声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人物代表。本文以民族声乐中的女声演唱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总结不同发展时期民族声乐女声演唱的风格特点。丰富民族声乐理论

  【摘要】女声演唱艺术是民族声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人物代表。本文以民族声乐中的女声演唱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总结不同发展时期民族声乐女声演唱的风格特点。丰富民族声乐理论,供相关研究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发展历史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季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

  引言:民族声乐带有民族风格及时代特点,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民族声乐在技巧、风格、内容上不断变化,我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经过千年历史的洗礼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的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有利于我们对该艺术形式的更深层了解。

  一、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源于生活,用以传达思想,沟通情感,以艺术的方式展现真实的群众生活。民歌、曲艺说唱、戏曲等均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本文所研究的女声演唱艺术则来源于民歌体系。我国历史悠久、多民族共荣,民族声乐女生演唱艺术自发展初期即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女声演唱艺术又受到外来文化的感染和影响,艺术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女生演唱艺术的唱法和音域均得到极大的发展,更加符合当代审美的民族音乐女声演唱作品不断创作问世,传统艺术中讲求的“字正腔圆”与创作者及歌者思想、情感的表达相融合,艺术影响力进一步发展。

  二、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

  (一)建国前,女声演唱艺术体系形成

  上世纪20年代-40年代左右,我国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正处于形成、发展初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极大促进了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创新。当时国内部分音乐学府,如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将民歌演唱作为一项单独的专业进行招生,为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积累了大批音乐人才[1]。在发展初期,民歌艺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民歌艺术理论体系,聘请知名民歌歌手担任教师。当时,我国出现大批女声演唱艺术家,包括郭兰英、才旦卓玛、任桂珍等。发展初期的女声演唱艺术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采用本嗓演唱全部音域;二是较少使用颤音;三是吐字清晰、音色响翠;四是带有传统戏曲演唱的特点;五是演唱的曲目大多为传统民族歌曲或民歌的创新编排形式。以上特点也导致当时的女声演唱技巧存在一些缺点,即演唱技巧不足、音域有限、音色单一、演唱曲目和内容较为传统。建国前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封建思想、审美习惯、政治背景等对女声演唱艺术发展产生不小影响,传统、守旧等意识也表现在艺术发展中。

  (二)改革前,女声演唱艺术蓬勃发展

  新旧交替的时代,郭兰英、邹德华等女歌唱家成为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发展与变革的先驱。迄今为止,郭兰英所创作的《南泥湾》《我国祖国》等民族歌曲都有广泛的知名度。郭兰英出身于戏剧科班,她从中华传统戏剧文化中汲取声乐艺术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民族声乐当中,为我国新歌剧形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来自高音女歌唱家邹德华的《草原之歌》大胆的将西方音乐风格与传统民族风格相结合,给声乐艺术带来全新的审美视角,为我国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发展带来新的创新灵感。

  四人帮被粉碎后,我国的社会环境及政治环境都得到明显的改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升,女声演唱艺术也进入创新发展阶段,此时以歌唱家李谷一最具代表。她成长于前一时期,深受民族戏曲艺术形式的影响,在艺术思维上又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时,不再适用本嗓演唱全部音域,将真假音结合的演唱技法融入到女声演唱艺术当中,带来更广的音域和更加多变的聆听感受。改革前,国人思想中依然保有守旧的部分。新的女声唱法出现之时也受到不少争议,但很快这种更具感染力的演唱技法就受到更多演唱者及大众的喜爱。当时女声演唱艺术家演唱的民歌、影视插曲等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在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影响下,国民对女声演唱艺术极度包容。如《映山红》、《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民歌作品,在表现方式及内容上都更具备现代特点,侧面展示我国社会新时代、新思潮的到来。再从技巧上看,此时的女声演唱艺术采用真假音转换的演唱技巧,真音演唱强调柔和、温婉,在演唱曲目上也不拘泥于传统民歌,不少来自国外的民歌作品在国内受到广泛欢迎。真音演唱追求声音的柔美性,因此在演绎一些气势恢宏、场景壮阔的作品时,其表现力稍有不足。另外,过度的模仿和借鉴也使得不少模仿者的演唱方法与自身嗓音条件相背离,失去了自身特点并损伤嗓音。

  朱逢博将现代流行元素引入到民歌作品当中,并借鉴西方女声演唱发音方式,使民族声乐女声演唱更富风格变化和抒情特点。如《橄榄树》、《美丽的心灵》等作品,在演唱形式上更加符合当代人的艺术审美特点,为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发挥出引领作用。

  (三)80年代,女声演唱流行唱法出现

  80年代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中出现流行唱法,彭丽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火遍大江南北。彭丽媛便是该时期女声演唱流行唱法——学院派唱法的核心代表。彭丽媛求学于中国音乐学院,她的唱法既保留传统唱法柔和、质朴的特点,又融入西方声乐艺术通透、集中的特征,成功用歌声塑造出“喜儿”、“田玉梅”等歌剧人物形象[2]。同时,宋祖英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演唱艺术家,她的作品《好日子》《辣妹子》等民歌歌曲,極大融合了传统民歌及西方音乐的特点,歌曲在当时的传唱度极高。随后,以央视青歌赛为为代表的声乐比赛,在全国范围内挖掘出大批民族声乐女声艺术家。此时的女声唱法主要采用混合共鸣的方式,音域宽广,表现力及张力较强。若在现场欣赏民族声乐女声演唱,其带给观众的听觉冲击及情感震撼都非常强烈。在作品主题上,其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然而正是这种流行唱法的出现,导致女声演唱者的风格、技巧趋向同质化。统一化的声乐教学及声乐模仿,使民族声乐女声演唱的独特性逐渐缺失。如何在保证民族声乐女声演唱独特性的同时,达到科学培训、规范教学的目标,迄今为止依然存在大量有关该矛盾的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553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