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产教融合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学习策略

产教融合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学习策略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 提升职业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提升社会地位的必然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时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规划等学习相关要素存在特殊性,因此教育特质必将不同。如果能从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机会;构建学习体系,共建学习内容;共建学习

  摘 要: 提升职业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提升社会地位的必然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时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规划等学习相关要素存在特殊性,因此教育特质必将不同。如果能从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机会;构建学习体系,共建学习内容;共建学习场景,营造学习氛围;认证学习成果,助推高质量就业等四方面展开设计,使学习体系化,那么将有效提升该群体的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发现产教融合、互融共通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以学习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学习; 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指“80后”出生,来源于农村,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拥有农村户口的群体。该群体学历不高,未经受系统化的专业教育,职业能力不高,因此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

  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是国家战略,是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而教育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然途径。要完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教育任务,需要提高职业教育产品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贴合度,并通过学生学习成为可能。因此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规律,反向开发职业教育产品,优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职业能力是基于职业进行划分的,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专业岗位能力,因此是基于就业的能力判断。

  一、“以学定教”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衍生逻辑

  (一)“终身学习”助力职业能力提升

  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要完善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2021年3月24日教育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突出就业导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新型农民等特殊人群提供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服务其稳定就业与发展。职业能力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的主要能力,以往农民工从事低端职业,技术含量低,从而导致收入低,职业发展受限。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主要手段便是提高其职业能力。国家布局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人员扩招100万,为该群体正规职业教育提供良好平台。政府通过补贴培训等途径开展再教育。而企业缺乏对低端工人技能培训的热情。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面临诸多困境,限制其能力提升。

  (二)多方协同服务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有别于“终身学习”,两种观念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区别。终身教育是在终身学习基础上,从教方角度提出教育资源供给问题,学习更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的自我提升活动。很多研究者认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视角,探索特殊群体学习特征,进而服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十分必要及有效[1]。新生代农民工有多重身份,即学生、职工、社会人、公民身份,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政、企、校、社、生均有位置及功能,需要多方协同才能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以学定教”探索高质量职业教育

  学习作为中介变量影响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与终身学习能力高度相关[2]。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规律,首先需要明确该群体的特殊性:第一,学习基础弱导致对学习缺乏持续兴趣;第二,作为受教育者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工作人与学生双重身份,身份的转换导致学习模式面临随时转换;第三,该群体经济基础弱,因此教育购买力低;第四,接触培训渠道的信息机会少,因此不便于该群体践行学习。以往的教育模式,更多从供给方视角探索教育问题,往往忽视学生作为学方的学习需求。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该群体的继续终身学习有了载体,已经迈入了发展轨道,特别是产教融合的提出,是破解该群体学习问题的突破口。以学的视角,展开学习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教育供给,如教育目的、学习活动、课程、评价等模块。因此立足于学习者中心地位,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3],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二、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质

  新生代农民工兼具其他成人的学习特点,又有特殊性。了解学习特质,才能更好地設计教育产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习时空

  目前来看,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工厂产线、服务业、建筑业等工作,工作时间长,有些工作时间不固定,轮班、倒班、加班是常态,时间不灵活。工作时间占比大,空余时间少,没有长段规律时间以供学习,导致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疲惫,无力继续学习;有一部分学生,会采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在空余时间调取学习资源自学。因而可以总结,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时间存在少、碎片化、无规律的特点。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空间活动半径固定在以工作为中心的同心圆半径内,人、事、物信息缺乏,对外界缺乏认知,接触外界的渠道多是移动网络,但是移动网络信息纷杂,信息搜索能力低,互联网接入程度受限,网络空间中也存在阶层弱势的影子[4]。

  与在校生比,其社会经验有助于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工作人的身份,有助获得情景式学习的机会,因此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特点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是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要系统考虑的问题。

  (二)学习动力

  学习需求往往基于现实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初就业往往从事技术含量低,学习要求并不高的工种,岗位迁移路径不明晰,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另外,自身职业规划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职业规划及实现规划的能力。因为与父辈相比,状况存在根本差异,其在城市中新建立的社会关系又较同质,对职业规划与学习计划的指导不够,因此职业示范不具参考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学习动机,无法解构职业能力要素及实现的路径,进而导致该群体自身的学习动力并不大,因此需要外界的支持与引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2179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