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可供性建设研究

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可供性建设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4-16 10:1712

摘要: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城市空间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城市空间中的数字服务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扩展了新的思路。文章以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供性的理论归纳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城市空间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城市空间中的数字服务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扩展了新的思路。文章以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供性的理论归纳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的三个主要预设功能,结合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分析,提出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地铁空间;可供性

  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为社会提供基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能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支持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城市生活节奏快,时间及空间因素往往限制了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地铁空间是城市重要的交通职能空间,其客流量大,使用频繁,在地铁空间内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及可达性提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价值。

  可供性概念最早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James. J.Gibson)提出,后被诸多心理学和哲学家重视并逐渐发展出较为系统的理论。1988年,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将可供性概念引入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供性对于启发及衡量设计有着深刻的价值,文章以可供性理论为基础,对地铁空间内的新媒体文化服务建设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城市地铁空间中的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设计及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地铁空间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新媒体应用特征与挑战

  新媒体目前主要指计算机网络和智能化科技影响下的媒体形式,是一种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基于互联网和无线通信,利用电脑和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当下的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便捷性、实时性和移动性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新媒体在地铁空间中的使用日趋广泛,亦为地铁空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

  地铁中公共文化服务可利用的新媒体种类比较多,从设备来看,包括车厢内外空间内的电子屏幕,可以提供静态或动态图片、文字信息和影像等;交互式投影装置及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具有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可以保证信息供给的移动性和持续性。从服务的类型角度来看,地铁空间内的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分为显性服务和隐性服务。显性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的传播普及为主要功能,如公益广告等;隐式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将文化内容嵌入其他功能性服务当中,通过附属性功能满足文化需求,如利用审美需求特点在地铁导视系统中加入文化性的视觉元素及信息等。

  基于新媒体的地铁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以下特征:在服务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既有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内容,又具有包含文化内容的各种功能性应用;地铁空间内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使得文化服务具有可移动性。例如,手机等手持智能设备,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不再停留在固定的空间位置,产生了大量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的服务;新媒体也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如阅读等数字服务,大众不再单纯地接受信息服务的内容,还可以进行评论产生新的内容信息;新媒体可以借助丰富的视觉信息(如影像、图片和文字等)極大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有效刺激服务的使用动机,提高内容的接受度。这些特点为公共文化服务与地铁空间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地铁空间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一定优势,但丰富的形式及复杂的结构也为其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首先,地铁空间中的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涉及空间内的人、事和物,包括交通功能的实现、行为移动性和安全性等问题,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更加复杂和多维的特点;其次,地铁空间具有固定的职能性和空间环境结构特征,其行人也具有一些基本的行为特点,这是地铁空间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及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心理、行为和空间等多种类型的构件及元素,只有在保证地铁空间内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使文化功能与地铁空间交通功能协调,才能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日常生活,保证文化服务的可达性和参与性。

  二、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与可供性

  吉布森在研究生物及环境的关系时提出了可供性概念。他认为可供性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但同时这种客观性又依赖于主体(人或动物)的感知并与行为主体的生活经验及行为直接相关,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及行为目的选择性地关注环境中的可供性信息。因此吉布森的可供性意味着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可能性。

  吉布森之后的学者又在其理论基础上对可供性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扩展,引入了更多元素,赋予了可供性更为复杂的内涵。里德指出,可供性依赖直接知觉,提出认知是可供性的集体占有,因此可供性影响着个体的形成,以及其与环境、他人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作为特殊层次的可供性可应用到行为的所有方面,包括文化影响的行为[1]。众多学者对可供性本体性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可供性理论,通过可供性的研究沟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认知科学[2],也为其在实践应用及更为复杂的文化领域中的扩展奠定了基础。可供性在设计学及传播学等领域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3-4]。

  从目前可供性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普遍得到认可的观点是可供性强调感知、个体行为的生态化特征及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供性存在于人、行为与环境及相关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中,包含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和互动性。

  “人与人工物的互动再现了人与自然互动的规律。人工物是物质环境中的特例。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无法分开,人工自然是人利用自然的属性,重新创造的符合人类某种需求的自然。”[5]人工自然是天然自然的延续,可供性亦可以用于分析技术、人工制品和人工环境。可供性的这些理论与观点为我们分析地铁空间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

  推荐阅读:新媒体与新闻传播机制创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296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