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性应成为术语定名原则之一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1-18 14:1312
摘要:摘 要:文章从地质学术语中的亲与嫌两个构成要素入手,初步探讨术语定名和汉译中的形象性问题,并结合对《地质学名词》相关文本的统计分析,尝试提出促成术语形象性的三种生成方式摹状、拟人和隐喻。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当前术语定名原则,认为形象性对于术语系统尤其是汉
摘 要:文章从地质学术语中的“亲”与“嫌”两个构成要素入手,初步探讨术语定名和汉译中的形象性问题,并结合对《地质学名词》相关文本的统计分析,尝试提出促成术语形象性的三种生成方式——摹状、拟人和隐喻。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当前术语定名原则,认为形象性对于术语系统尤其是汉语术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成为定名原则之一,并提出这些原则应当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次序进行参照。
关键词:地质学;术语;命名;形象性
引言
科技術语,是口头和书面上在科技领域内使用的规范化的专业词语[1]。从语言学的视角看,术语系统属于特殊的词汇系统,具有不同于一般系统的准确、科学、系统和严谨等特点。对语言工作者而言,术语可以看作范畴化的反映人类思维成果的科学符号,只在所属专业领域通行。但不管通行于哪个领域,科学性都是第一位的。然而,语言经由人的主观认知才得以反映客观世界,科学符号本身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人类思维的烙印。可以说,术语反映的是某种程度上的科学世界,是人在当前阶段认识到的客观世界,受主观思维的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术语的构造、排列与走向,因此在术语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这种科学符号如何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能贴合人类思维,容易被人理解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语言符号、思维与人的关系,正是众多语言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形象性广泛存在于当前的术语系统中。以地质学为例,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3年公布的3964条术语[2]中就能发现近200条相关用例,如“陨石雨(meteorite shower)”“鬣刺结构(spinifex texture)”“飞来峰(klippe)”“造山幕(orogenic phase)”“岩床(sill)”“瘦煤(lean coal)”“亲氧过程(aerobic process)”“嫌氧过程(anaerobic process)”。这些术语意义各异,结构不一,但在命名或汉译过程中都反映出一定的形象性,使人易于理解该词所表示的内涵。
人的思维特性决定了术语的形象性。从所获文本来看,具有形象性的术语绝非个例,也不仅囿于地质学领域中。当前学界经过多年探讨对科技术语定名原则已有初步定论,马青海[4]、于伟昌[5]、丁树德[6]、姜望琪[7]、侯国金[8]、信娜[9]、郑述谱[10]、屈文生[11]、胡叶[12]、冯志伟[13]等诸多学者的观点都可资借鉴,但形象性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进入主流学界的视野中。笔者认为,在强调科学有效传播的今天,术语应是面向大部分人的术语,术语的形象性值得探讨。
1 “亲氧过程”与“嫌氧过程”
“亲氧过程”(aerobic process)和“嫌氧过程”(anaerobic process)是地质学领域中一对“有趣”的术语,二者分别表示如下内涵:
亲氧过程(aerobic process):需要分子氧参与的反应过程。
嫌氧过程(anaerobic process):不需要分子氧参与的反应过程。
显然,两个术语的意义相对,其差别就在于“某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分子氧的参与”。从术语形式上看,两个术语的中英文名都符合既定原则,能够准确表示科学概念的内涵。英文名的构造遵循了系统经济律[12],按照语法规则以否定前缀“an-”进行标注,使两个术语形成了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从而达到指称目的。中文名的构造则不同于此,“亲”“嫌”作为构词要素来表达相对意义,这实际上是将“是否需要分子氧的参与”这一概念转化为“对分子氧的态度”,“亲氧”(aerobic)表示需要分子氧参与,“嫌氧”(anaerobic)则表示不需要分子氧参与。相对于英文的否定前缀(an),“亲”和“嫌”的使用不仅形成了对应关系,也体现出分子氧的活动方向。这种将情感态度寓于术语成分并进行构词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形象性的体现。
物质的形成往往与分子氧的活动关系密切,这也决定了“aerobic”和“anaerobic”是自然科学的一对关键概念。那么“aerobic”“anaerobic”在其他学科领域是否存在其他中文形式?扩大研究范围,可以看到“aerobic”和“anaerobic”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确有不同。如表1所示:
术语往往具有单义性,即“一词一義”,然而“aerobic”和“anaerobic”却有着多个中文形式。通过对术语概念内涵进行辨析,可以观察到一些特殊现象。整体来看,“需”“亲”“好”“有”都是表示“需要分子氧”,“厌”“嫌”“无”都是表示“不需要分子氧”,但用词不同,其内涵也会存在差别。如“厌”和“嫌”,“厌氧”“嫌氧”都表示不需要氧参与,但“嫌氧”往往倾向于不需要氧,程度较轻;而“厌氧”指需要完全处于无氧环境中,程度较重。由此,汉语词义的轻重直接赋予了术语的相关内涵,加强了术语的准确性。
针对与分子氧的关系,术语命名(翻译)者合理利用各动词的义素对概念内涵进行概括。“需、亲、好、厌、嫌”等通过拟人化的情态,使术语形象生动,让汉语母语者也能从字面意义窥见术语表示的概念内涵。
同一术语双语形式背后的定名原则是有差异的,英文名的定名简明、经济,更具能产性;中文名的定名确切、生动,概括性更强。两种术语形式都能“准确”反映出概念内涵,并无优劣之分,但可以说,“亲”和“嫌”既在一定程度上更贴近人类理解外部事物的认知方式,也反映出术语工作者的命名(翻译)智慧。
那么“亲”与“嫌”是否属于个案不具能产性呢?程式化的术语命名及翻译方式,类似于直接添加否定前缀“an”,的确能产性极强,但符合人类思维方式的术语构成要素同样能得到普遍应用。纵观整个术语系统,“亲”与“嫌”在其他学科领域运用得相当普遍,如化学的“亲电试剂”、药学的“亲水基团”、核医学的“亲电反应”、食品科学技术的“亲油基(疏水基团)”等;土壤学的“嫌盐植物”、植物学的“嫌钙植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嫌色细胞”、生态学的“极嫌城市植物”①。
这些用例分属不同学科领域,“亲”和“嫌”的意义却能在术语构词中保持高度一致,可以说,就这两个构词成分来说,形象性与系统性、准确性、能产性等既定原则是不矛盾的。
2 地质学术语形象性的生成方式
所谓术语形象性,即在术语命名和翻译过程中借助人类思维的象似性,通过隐喻、转喻和其他修辞手段对术语所指称的理性概念进行观念层面的形象加工,这样生成的术语在解码时具有取譬自然的特征,更有利于术语的理解和传播。如上文所言,颇具形象性的“亲”和“嫌”在术语系统中的表现证实了形象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具有形象性的术语在术语系统中广泛存在,“亲”和“嫌”只是其中一对典例。那么这种形象性是通过何种手段生成的?
在此仍选取地质术语学②来考察,进一步总结有关形象性的生成规律。根据对形象性拟定的定义,笔者对地质学术语③进行穷尽性的收集和比对,将具有形象性的术语提取出来,发现这些术语形象性的生成具有一定规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摹状
摹状,可以概括为用日常事物的形态或某一特性来类比形容所指事物的形貌特点。这种生成方式在地质学术语中相当普遍,因为大部分岩石结构、层理等相关术语都是通过摹状的方式获得形象性的。在收集到的地质学术语中,提取出104条摹状类术语,在三种生成方式中占约70%。
可以看到,表2所列术语显示出鲜明的形象特征。“U形谷”“A型俯冲”“S型构造”“歹字型构造”等术语在命名和汉译时主要通过英文字母、希腊字母、汉字等形态特点来成词;“羊背石”“蠕变”“鬣刺结构”“鱼骨状交错层理”等术语是通过具体的动物或植物形体来命名或汉译;还有一些术语的形象性不是通过形貌相似得来,而是通过突出某事物的特质得名,例如“臭葱石”并不是长得像葱,而是该石种在加热或撞击后会散发出一种类似臭葱的气味。总而言之,“摹状类术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命名(翻译)者选取一种与所要指称的事物在形貌或是其他特征上有相似之处的常见事物,将其化用其中,通过人们头脑中已存在的形象传递信息。
(2)拟人
拟人,即将人类独有情态赋予自然活动,以此描摹该事物的特性。这种生成方式较为灵活,主要是通过人的动作(动词形式)或状态(形容词形式)来表现的。在地质学中,拟人类术语共提取出28条。
“拟人”与“摹状”的区别在于,“摹状”是将一种事物形容成另一种事物,“拟人”则是将形容人的用来形容事物。“亲”和“嫌”就属于拟人的生成方式。诸如“亲”“嫌”意义相对的用例还有不少,如“活性—惰性”“肥—瘦—贫”“活—死—休眠”。是否选取拟人的视角进行命名(翻译),主要取决于命名(翻译)者在处理这个词的认知模式。
(3)隐喻
隐喻,指两个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利用熟知领域的事物来指称另一领域的事物。认知语言学认为,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隐喻的过程,当人们认识新事物时,为了省力总是会根据自己已经认识到的旧事物而用一贯的方法去生成新概念[3]。因此,隐喻作为术语形象性的生成方式之一并不鲜见。在地质学中,共有16条术语是通过隐喻的方式生成的。
地质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学,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一领域。“颈”“窗”“床”“盾”“省”“脉”“帽”等本属于日常词汇系统,指称的都是人体构造、生活环境、人文区域等,与地质地貌相距甚远。然而正是由于上述词为人们熟知,所以在遇到新的需要理解的事物时,人会自然而然地将身边熟知的概念投射到需要认知的概念上,从而便于认识。在基本认识该概念后,就会通过语言反映出这种思维主导下的认知模式,也就形成了这些术语。
“隐喻”与“拟人”和“摹状”不同,“隐喻”突出的是所选事物的熟悉程度,注重对应;“摹状”突出的是所选事物的鲜明特征,注重描摹;“拟人”突出的是与人有关的情态,而与事物形象特征无明显关联。尽管本质特征不同,但这三种生成方式都符合人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它们顺应着术语工作者的命名思路,另一方面,具有形象性的术语相较而言在理解和传播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242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 2022-12-26中职计算机课是如何应用电子档案袋的
- 2022-07-20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 2022-07-11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政府采购流程优化管理研究
- 2022-06-22境外企业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 2022-06-09从编辑视角看都市报融媒体思维的突围
- 2022-05-23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路探索
- 2022-05-13艺术院校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索
- 2022-05-11基于BERT的抽取式裁判文书摘要生成方法研究
- 2022-05-07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社教节目的创新实践
- 2022-05-06新媒体在小学家校合作中的现状研究
期刊论文问答区
- 2023-09-14学术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呈现方式上有何不同?
- 2023-08-03论文发表等责编处理要等多久
- 2023-06-13美国的出版社出书流程
- 2023-06-08论文状态:专家审回待处理的意思
- 2023-06-08顶级期刊、top期刊的意思
- 2023-06-07论文审稿时间越长退稿可能性越大
- 2023-05-29获取美术类A&HCI索引期刊的方法
- 2023-05-24论文修改服务
- 2023-04-19县级医院医生评职称要不要发论文
- 2022-11-05推荐几本又快又水的核心期刊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 《中国政府采购》
- 《中国政府采购》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农业技术经济》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房地产世界》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 《广州化学》
- 《物理学报》
- 《东方宝宝》
- 《新能源进展》
- 《热带农业科学》
- 《建筑经济》
- 《中国学校卫生》
精品推荐
- 12022-12-26中职计算机课是如何应用电子档案袋的
- 22022-07-20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 32022-07-11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政府采购流程优化管理研究
- 42022-06-22境外企业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 52022-06-09从编辑视角看都市报融媒体思维的突围
- 62022-05-23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路探索
- 72022-05-13艺术院校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索
- 82022-05-11基于BERT的抽取式裁判文书摘要生成方法研究
- 12018-11-06延安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群众文化建设
- 22019-01-14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
- 32017-03-22辅导员发论文可以投哪些期刊
- 42014-04-22唃厮啰家族末代土司赵天乙生
- 52018-12-10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实践与意义
- 62018-10-22喜剧与好莱坞喜剧电影的特征赏析
- 72022-07-20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 82014-07-15浅谈涂尔干对于宗教含义的定义引读
- 12023-09-14学术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呈现方式上有何不同?
- 22023-08-23英文论文在哪些数据库查重复率
- 32023-08-03论文发表等责编处理要等多久
- 42023-08-01sci论文润色发表容易吗
- 52023-07-20出版学术专著用途
- 62023-07-12short paper投EI会收录吗
- 72023-07-04pubmed收录的都是SCI文章吗
- 82023-07-01afm期刊
- 12021-05-24刊号字母G、G0、G1、G2、G3、G4、G8是什么意思
- 22021-05-06论文引用率不能超过多少
- 32018-09-11语法翻译法的运用以及优缺点分析
- 42020-03-08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一般多少字
- 52020-09-21疾控中心工作怎么评职称
- 62020-01-03新北大核心什么时候更新,几年更新一次
- 72020-03-08通讯作者和二作哪个含金量比较高
- 82021-02-23发表的期刊论文见刊的时候可以在知网查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