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在历史坐标中认识新中国会计的发展

在历史坐标中认识新中国会计的发展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8-10 11:2512

摘要:【摘要】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 有必要从宏观方面, 在历史坐标中对新中国会计的发展进行总结、再思考与再认识。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会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摘要】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 有必要从宏观方面, 在历史坐标中对新中国会计的发展进行总结、再思考与再认识。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会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构建了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会计管理体制、建立了完善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并成为中国法律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经济任务展开, 《宪法》和《会计法》等法律决定着中国会计的大格局, 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权、解释权牢牢地由国家掌控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统一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所决定的, 并受法律保护。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会计学界应开展第三次会计本质大讨论, 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最后总结新中国会计研究的四大创新, 这些原创性成果反映了中国会计研究者对世界会计的贡献。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会计发展;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本质

会计论文发表

  2021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在历史长河中, 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 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会计学者,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宏观方面, 在历史坐标中对新中国会计的发展进行总结, 对中国现代会计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会计事业发展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会计的伟大事业拉开了序幕, 中国会计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众所周知, 任何时期的会计发展都会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中核心是经济因素。 通常, 影响会计发展的经济因素又可以分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两大方面, 尤其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会计的诸多方面。 可以说, 新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52年①的679.1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101.5986万亿元②,增长了约1495倍, 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我国也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并向现代化强国迈进。

  新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链, 成为世界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1] 。 表1和图1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进程。

  从表1可以看出,除1961、1962、1967、1968、1976年5个年度外(主要是自然灾害等原因), 新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着中高速增长。 从图1也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2011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已经较大, 还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实属不易。 可以说,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充分证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新中国的会计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成长和发展的, 没有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就不可能有中国会计事业的大发展。

  二、新中国会计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会计开启了新篇章, 我国在会计的各个方面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广大会计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与奋斗, 新中国在会计管理体制构建、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建立、会计学术团体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构建了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会计管理体制

  会计管理体制是各级会计工作管理部门之间及其与基层会计核算单位之间在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权责关系。 它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 涉及工作领导体制、规范制定权限、人员管理体制等。

  新中国成立后, 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统一制定财政收支项目、税收制度, 管理中央的财政收入, 以及编制国家预算等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8条规定成立财政部, 并在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 1950年9月财政部会计制度处升格为会计制度司; 1950年4月25日财政部成立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 1979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正式恢复会计制度司建制; 1982年5月财政部机构改革后, 原会计制度司改名为会计事务管理司; 1998年9月7日财政部会计司机构实施改革; 1998年10月12日财政部成立会计准则委员会; 2003年3月1日财政部完成会计准则委员会重大改组; 2011年12月23日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标志着我国信息化顶层设计启动③。

  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 继续构建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制仍然是一种历史必然。 应当说, 新中国会计管理体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高度统一性”。 第一个“高度统一”是指我国会计工作管理的“高度统一”; 第二个“高度统一”是指会计制度制定權和解释权的高度统一; 第三个“高度统一”是指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人员技术职称评定、会计人员管理部门的高度统一。

  应当指出, 中国会计管理体制(模式)选择有其客观必然性。 从理论上讲, 国家会计管理体制(模式)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会计管理体制是否有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稳定, 是否与国家选择的经济管理体制相匹配, 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产权制度和国家权益(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 事实证明,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 我国已经构建了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体制。

  推荐阅读:会计信息化教学类论文参考文献(3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066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