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铜鼓文化”传播方式及影响力研究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铜鼓文化”传播方式及影响力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7-14 14:3512

摘要:摘要:红水河孕育了丰富灿烂民族文化,是广西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在新媒体时代,以铜鼓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开发及宣传等众多后非遗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传播媒介和路径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愈发重要,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内涵的情况下

  摘要:红水河孕育了丰富灿烂民族文化,是广西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在新媒体时代,以“铜鼓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开发及宣传等众多“后非遗”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传播媒介和路径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愈发重要,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传播媒介和路径,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的优化与转变,促进以“铜鼓文化”为代表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及有效传承、开发,增强红水河流域文化总体影响力,促进品牌的建构,助力文化振兴。

  关键词:新媒体;红水河;铜鼓文化;路径;影响力

新媒体论文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铜鼓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及影响力的研究,探寻提升传播力及影响力的新路径、新思路。

  一、“铜鼓文化”的传播元素

  (一)音乐元素

  铜鼓为全铜打造,一面为铜制鼓面,腰身内收,内部是中空且无底,依靠击打铜制鼓面发声,属于体鸣乐器,距今已经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铜鼓成为广西少数民族在重要节日、重大庆典及红白喜事时候不可缺少的演奏乐器,都需要铜鼓的捧场,各地都会有规模不等的铜鼓演奏,如广西壮族三月三、“蚂拐”节等,红水河流域,流传、产生了众多优质曲目。铜鼓有着自身独特的音律规则,一般由“祭鼓调”、“祭祖调”等十二调构成,是在庆典、祭祀等仪式中使用的民族音乐。在演奏这些曲调的时候都是以铜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然后皮鼓、锣等进行辅助演奏,由于铜鼓特殊的音色,所以曲调多为雄浑厚重,极具震撼力。

  铜鼓独特的曲调旋律和雄浑厚重的音色极具特色,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成为铜鼓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元素,不仅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这个重要的元素,结合当代的音律审美,在保存“铜鼓文化”精神内涵的情况下,促进铜鼓音乐元素的当代化运用,出现在当代音乐伴奏中,也可以独当一面形成音乐,例如在2018年11月广西东兰县小学用铜鼓演奏了《壮锦献给毛主席》,2018年12月广西东兰县小学用铜鼓演奏了《爱我中华》均在广西卫视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还以尝试将音律视觉化简单来说就是把音律图谱分解为声音和视觉等多层次结构,多维度板块的结果,通过综合多种信息传播路径,把单一的音律同时作用于多个感官,特别是视觉感官,增强受众的感受力,通过提取,重构,增强艺术体验和感受,更为全面的诠释音律的魅力。

  (二)纹饰元素

  铜鼓的纹饰演变主要分为早期、成熟期、鼎盛期、衰弱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魅力。

  早期铜鼓:春秋早期,生活在云南中部地区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获取灵感,进而创造了铜鼓这一独特的打击乐器,进而产生了万家坝型铜鼓,该时期的铜鼓花纹装饰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装饰较为简朴的花纹,但却为后期铜鼓纹饰的演变发展埋下了伏笔。

  成熟时期的铜鼓: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铜鼓的纹饰得到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装饰团上出现了舞蹈、划船、捕鱼、祭祀、砍牛等写实图案。

  鼎盛时期的铜鼓:即东汉至唐代,出现了冷水冲型铜鼓及体型硕大、几何花纹丰富多彩的北流型、灵山型铜鼓,此时的纹饰高度几何化和图案化。

  衰落時期的铜鼓:唐宋以后,铜鼓的礼器作用逐渐消弱,相应的花纹也趋向简单化,逐渐成为民间的祭祀用具和乐器。此时的铜鼓广泛吸收内地汉文化因素,形成清新活泼的装饰艺术风格。[1]

  铜鼓的纹饰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地方特色,如:迎客纳福神汉鼓、喜庆镇宅鼓、喜庆娱乐鼓等。铜鼓的独特纹饰蕴藏着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纹饰应用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目前广西钦州市坭兴陶茶壶雕刻铜鼓纹、蜡染铜鼓纹体验馆都是铜鼓纹饰的演变和沿用。但是“铜鼓文化”相关资料仍然未形成系统化的资料库,也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存在少量的“铜鼓文化”图纹样式装饰,但是效果和影响力极为有限,不得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需要将资源进行收集、梳理、整合,为艺术方面的运用提供资料和学术支持。同时作为优秀的图纹美术资源,应积极服务于实际,通过多途径将“铜鼓文化”独特魅力传播出去,例如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充分展现铜鼓纹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价值

  二、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现状

  “广西壮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现状没有进入全面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阶段,还停留在文字记录、静态图片展示的阶段。”[2]2006年随着广西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鼓被愈发重视。在新媒体背景下,要走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错误认知,积极开拓出版物、电视等传统的媒介之外新的传播媒介,探索新的传播路径,提高新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比例,实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传播模式,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助力文化振兴和乡村文明建设。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的传播方式

  目前的广泛性传播方式主要有:一,旅游系列工程项目的打造,如举办“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并通过广西新闻网、新浪网等网络平台和纸质媒介进行报道。二,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研究和研讨,通过召开研讨会形式发表研究论文、评论等,增强学术影响力。三,以铜鼓命名赛事,间接促进“铜鼓文化”的传播,如“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等。四,地方高校的毕业设计、展演活动,如地方高校美术生在毕业设计中应用到铜鼓元素,在音乐表演中也用到铜鼓的音律,铜鼓元素应用于表演服装等。五,铜鼓销售、展示,如东兰县的“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东兰铜鼓制造厂”,不仅展示各类铜鼓并且对外销售。另外,还有少量的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也进行了相关宣传,但是影响力甚微。“铜鼓文化”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在快节奏现代生活,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掘新媒体传播潜力,以适应当代审美语境,促进“铜鼓文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以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荐阅读:新媒体研究期刊发表论文有用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033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