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0-12-30 10:4512

摘要:摘 要: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学习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公共精神层面,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缺失、网络道德失范、公共理性缺失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二要培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学习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公共精神层面,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缺失、网络道德失范、公共理性缺失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二要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增强其道德自律;三要加强网络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四要拓展大學生公共参与领域,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新媒体

新媒体论文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学习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生活空间逐渐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拓展延伸。“《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28日,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其中大学生网民群体占比为19.5%。”[1]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潮流,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运用新媒体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意义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生活领域的精神观念,它是人们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追求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意识和精神状态。”[2]首先,公共精神孕育于人们的公共生活实践活动中,是维系公共生活领域的精神纽带。在人们的公共生活实践中,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等,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会产生矛盾冲突,公共精神可以平衡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利益。其次,公共精神重视对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也不排斥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公共精神要求人们以平等自由的身份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与他人进行协作沟通,在实现自身正当利益的同时关怀公共利益,维护良好的公共生活及公共秩序。再次,公共精神表现为一种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公共精神是分层次等级的。诚实守法经营实现个人利益,不损害公共秩序和利益,属于低层次的公共精神;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高层次的公共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明确了方向,为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指引了方向,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品学兼优、能力强、敢于担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共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存在耦合关系。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意义

  “公共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其存在的价值归依是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3]个体以独立的主体意识融入公共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自愿服务公共利益,提升公共精神,以此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公共生活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能够积极地运用网络空间表达自我意愿。和他人协商合作,维护公共利益,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从实现社会价值来看,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共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奉献,高校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把无私奉献精神融入社会公益活动中,大学生得体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公共形象会对公共领域的其他成员产生模范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个人和社会群体服务于大众,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缺失

  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可以自主利用各种传播工具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有利于增强个人的主体意识。然而这种自由度高的个性化信息传播方式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冲击。首先,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明晰。由于大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不足,价值评价标准还没有完全确立,难免会受到网络空间错误信息的误导,从而陷入价值迷失的困境,导致一些大学生在网上盲目跟从,甚至宣扬个人主义,传播负能量,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紊乱。其次,部分大学生出现功利化取向。当前,我们处于多元文化时代,一些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一些大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把满足个人私欲的物质层面的需求放在首位,为了追求金钱和名誉地位,甚至牺牲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底线。

  (二)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的普及和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致使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首先,道德意志不坚定,自律性不强。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同于现实情境之中的交往。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道德对人们的约束力比较强,但在网络环境中,人们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更容易产生面具心理,降低道德自律意识。部分大学生喜欢按照自己感情的好恶片面地评判一些社会问题,甚至为了博取眼球,去刻意制造传播一些虚假的甚至违反道德的信息,这样就损害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其次,网络道德异化。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面临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为了逃避现实社会的无力和挫败感,倾向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释放生活压力,寻求暂时的精神解脱和心理慰藉。大学生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脱离现实生活,容易产生自我封闭、情感淡漠的现象。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经受不住不良媒体信息的诱惑,只顾享受网络虚拟世界的乐趣,就会影响学业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公共理性缺失

  “公共理性是关于公民对公共事务问题的自发态度以及如何对公共问题进行思辨和讨论,是建立在民主协商基础上的有效对话方式。”[4]丰富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网络依赖性,削弱了大学生理性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部分大学生受网络错误信息误导,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容易产生强烈的主观情绪,做出人身攻击、谩骂、走极端等非理性行为。尤其是网络自媒体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在给予每个人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也会导致人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忽视对公共生活空间的关注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推荐阅读:《网络新媒体技术》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主办的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创刊于1980年,系月刊,是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类科技刊物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8042.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