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影响因素研究

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因素较多,并且不同种类的存款其影响因素有所差异。文章以Y银行31个省分行为例,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及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活期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层面中的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储蓄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资

  [摘 要]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因素较多,并且不同种类的存款其影响因素有所差异。文章以Y银行31个省分行为例,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及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活期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层面中的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储蓄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情况,均与商业活期儲蓄之间存在关联;银行自身层面,银行服务质量、客户结构、员工激励政策、理财产品等因素也影响商业银行活期储蓄规模。商业银行要从自身出发,优化客户结构,提高优质客户占比;完善自身服务体系和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创新产品及服务,沉淀更多资金,从而提升活期储蓄规模,进一步降低负债端付息成本。

  [关键词]活期储蓄;客户结构;理财产品

金融经济

  1 引言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在业界和学界甚至出现了“存款荒”的说法。存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境内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92.8万亿元,同比增速从2016年的12.3%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8.2%。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基础货币规模和货币派生效应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应量,也进一步决定了存款规模。从基础货币规模来看,我国央行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储备货币31.3万亿元,同比增速下降1.64%;从货币派生效应来看,贸易顺差的下降弱化了外汇占款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公开市场操作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被强化,但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期限短,不利于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业务,也就限制了货币派生效应,由此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速度放缓。

  其次,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频频出台,影子银行派生存款渠道变窄。201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需求旺盛,商业银行表内资金受信贷政策约束无法满足房地产及地方政府融资需求,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通道”将表内资金投向表外非标资产,而非标资产的资金转化为存款回流至银行体系,于是影子银行成为派生存款的一个渠道,但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严监管政策有效约束了影子银行的扩张,其存款派生能力随之下降。最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分流了商业银行部分储蓄存款。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到2019年年末达1.8亿,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较高预期收益率使得居民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理财,对居民存款分流影响较为显著。

  从商业银行存款结构来看,活期存款相对于定期存款成本更为低廉,是控制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2019年年末,大型银行活期存款余额占比较2017年年末下降了1.65个百分点,中小型银行活期存款余额同比下降了2.88个百分点。2019年至今,全球进入降息周期,我国央行实施适度稳健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导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均在低位震荡运行,金融资产收益率短期内上升较难。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两轨并一轨”进程加快,市场利率的下降带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在内外政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业在资产配置难、息差继续收窄等方面面临挑战,负债端付息成本管理的压力尤为明显。因此,商业银行优化存款结构,提升高质量活期存款规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影响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商业银行又如何提升活期存款规模,进一步降低负债端总体成本?这些问题都尚待进一步研究。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因素,文章通过梳理文献,将这些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货币金融政策、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资本市场发展、人口结构、居民收入预期及消费信用发展等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重要因素。例如,希晶,陈凯,雷钦礼(2016)[1]利用我国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和储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储蓄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大,同一地区在经济周期高涨时期较不景气时期的存款规模大;王辉(2016)[2]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缩小,存款派生能力下降,相反,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存款规模的扩大,同时一国的金融管理政策如结算政策、专用基金管理政策、现金管理政策也都影响商业银行的储蓄规模;徐丽芳,许志伟,王鹏飞(2017)[3]以1973—2005年世界银行的跨国数据为面板数据进行了动态回归,提出一国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家庭和企业的投机需求增加,储蓄动机越弱;刘帅帅(2011)[4]对我国居民储蓄与A股市场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储蓄与股票投资之间的影响有限,这与居民储蓄的低利率弹性,以及股票市场的高风险及风险溢价波动幅度较大有关。

  李雪松,黄彦彦(2015)[5]构建内生转换模型,利用CHF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房地产景气指数与家庭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当房地产上行阶段房价的上涨使得居民为了购房或者偿贷而进行储蓄,从而带来居民储蓄规模的提高;陈斌开,杨汝岱(2013)[6]同样从土地供给及住房价格的角度,利用UHS 2002—2007年面板数据,以土地供给作为房价的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房价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供给影响房价走势,房价上涨提升居民购房储蓄意愿;Shiller(2006)[7]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与改革开放同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型,中国呈现出“年龄结构-储蓄”的非倒U型关系,年轻人生活成本高导致储蓄低,而老年人防备养老保障的不完善更倾向于高储蓄,这种内生选择性导致“年龄结构-储蓄”的非倒U型关系;赵昕东(2017)[8],高冉(2018)[9]同样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储蓄率的影响,认为婴儿出生率、老年抚养比、人口老龄化都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李燕桥(2014)[10]基于2004—2011年我国省际城镇居民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探讨了消费信贷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信贷与居民储蓄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消费信贷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储蓄下降0.04个百分点。

  推荐阅读:金融经济是核心期刊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19127.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