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贸易体制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的完善

贸易体制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的完善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9-17 14:4512

摘要:这篇经济师职称论文发表了贸易体制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的完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恢复和提高,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收购制的外贸体制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国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经济师

  这篇经济师职称论文发表了贸易体制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的完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恢复和提高,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收购制”的外贸体制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国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经济师职称论文,计划经济论文,调整经营计划

经济师职称论文

  对外贸易体制中的贸易代理制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产物。它的特色是:充分体现社会分工的意义。它的优越性是:能够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与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贸易代理制最先在西方兴起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从自然经济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有着不同的形式。本文着重论述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对外贸易体制形式。

  一、建国前后全盘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对外贸易采取“调拨制”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先在俄国取得成功,俄国在马恩学说的指导下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后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经验,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也不可能有太多其他更好的做法,所以经济体制上基本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通过国家权力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计划确定整个社会的“产、供、销”和所有企业的“人、财、物”等。产品分销采用统一分配制度。在产品分配上实行统一“调拨制”,所有企业需要的物资由国家统一拨给,所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种体制在俄国处于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而需要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工业的当时起过积极作用。

  建国后,我国对外贸易参照苏联,国家实行统一收支和负担亏损,企业吃的是国家“大锅饭”。当时由国家统一下达出口计划,由国家统一“调拨”货源,由国家统一规定价格,企业产生的盈余归国家所有,企业发生的亏损由国家统一补贴,外贸企业的职责仅仅是按调拨计划收进货源,按国家计划完成出口。以上海畜产进出口公司为例,在这种体制下,“该公司所经营的鬃、肠、皮、毛四大类畜牧副产品原料及其制成品的出口货源,绝大部分(有時高达90多以上)就是靠国家指令性计划由外省调拨来保证的。”虽然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下,在宏观调控和总体协调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推行,很多时候出现了计划与实际情况脱节,计划出口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等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造成进出口商品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的现象。

  因为当时承担出口任务的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这就决定了它们的被动性,它们就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与市场需求开发研制新产品,而成了“一台奉命办事的机器”,使得本该是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受到极大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失去了生命力,进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改革如此高度集中、无所不包的外贸计划体制将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二、三大改造完成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对外贸易采取“收购制”

  “计划经济制度”这个概念来源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他在这本书中提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来势特别凶猛、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巨大等等,“大萧条”“大恐慌”就是当时那次危机专用的代名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减少了三分之二。其中,美国和德国的受破坏程度最大,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减少了一大半。整个国际市场萧条不景气,外国进口额下降,我国产品出口价格大幅度降低,且危机之后各国经济的恢复步履艰难。1950年7月,“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在抗美援朝获胜之后和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前期,毛主席提出了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简称为“一化三改”。因此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也基本确立。我国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开始对外贸问题进行思考与改革。即我国对外贸易逐步取消“调拨制”,采取“收购制”。

  所谓收购制,“是指外贸企业根据国家计划和国际市场供求情况向国内的生产企业收购产品,组织出口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在原有“调拨制”的基础上有三大改变:一是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出击。实行收购制后,经营主体变成了外贸企业,它有权主动选择那些“口岸老、信誊好、客户多、市场广、专业经验丰富”的生产企业作为货源;也可以批安排工人去产业基地及边陲地区,“以销定产,定点收购”来扩大货源。

  二是调整经营计划,改进经营方式。实行收购制后,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生产计划布局,并选择合适的商品进行出口,采取“直接收购、代理出口与收购并重、安排生产与收购并举”等经营方式。这样既能保证货源渠道通畅,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三是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有了适销对路的货源,就有了出口创汇的基础,但是货源的保证离不开好的服务态度。过去“调拨制”下卖多卖少一个样,员工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实行收购制后,外贸企业为了保证货源,及时向供货部门反馈市场信息,主动征求供货单位意见并为其排忧解难,从资金、管理、技术、物资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使得货源越做越多,生意越做越活。

  实践证明,由传统的调拨形式转为新型的协作收购关系后,外贸企业搞好搞活了,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本为出口主体的生产企业成了对外贸易的客体,而作为出口客体的外贸企业倒成了主体,这就导致了责、权、利的不统一,容易挫伤生产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还有外贸企业收购商品需要大量资金而不得不向银行贷款,还款风险是由外贸企业承担,假设经营不善就会产生产品库存积压、“呆死账”、“抬价抢购、低价倾销”等易造成经济损失的诸多问题。

  推荐阅读:《中国城市金融》(月刊)创刊于1987年5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工商银行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金融类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1252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