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现状及改进建议

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现状及改进建议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本文从银行业视角分析了自《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以来,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的总体情况,以及当前发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结合监管政策导向,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关键词:银行间市场 资本工具 二级资本债

  摘要:本文从银行业视角分析了自《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以来,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的总体情况,以及当前发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结合监管政策导向,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关键词:银行间市场 资本工具 二级资本债 永续债

金融论文发表

  银行间市场是商业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重要外部场所。根据万得(Wind)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商业银行累计在银行间市场发行2.47万亿元二级资本债和0.86万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以下简称“永续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际环境复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普遍承压。本文将对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补充资本的总体情况及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并结合监管政策导向,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资本工具总体情况

  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资本补充可用的资本工具包括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分别可补充二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

  (一)二级资本债已成为标准化资本工具,发行具有周期性规律

  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正式施行。此后,商业银行为补充资本而发行二级资本债,发债数量逐年增加,并于2017年达到峰值126只,之后数量有所下降,每年维持在70只左右(见图1)。截至2020年6月,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均已至少完成两轮发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完成首轮发行,它们是二级资本债发行的主力,累计发行规模为1.77万亿元;其余商业银行累计发行规模为0.70万亿元(见图2)。

  二级资本债的期限多为5+5年期,在2014年出现第一次发行高峰,5年后商业银行均选择赎回再重新发行,因此在2019年又出现高密度发行(见图3),发行总量创下新高。可以预见,随着前几年二级资本债的逐渐到期及商业银行自身规模的扩张,未来二级资本债的发行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二)永续债发行规模增长迅速

  2019年1月,中国银行发行首只商业银行永续债。之后,监管层面持续对商业银行永续债及其他创新品种进行优化。其中重要举措是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修订)》(银保监发〔2019〕42号)。该文对创新型资本工具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完善,明确了触发事件、设定要求、损失吸收顺序等内容。截至2020年6月,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均已完成首轮永续债的发行,中国银行与农业银行已完成第二轮发行;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了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及恒丰银行外,其余均已完成首轮发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永续债发行的主力,在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仅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累计发行永续债7900亿元;其余商业银行也陆续开始发行永续债,规模共计667亿元(见图4)。

  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发行面临的掣肘

  自2019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以永续债为代表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正逐渐成为重要的资本补充工具。随着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发行难度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投资者主动投资需求小、二级市场流动性相对较差、发行机制欠缺灵活性等。

  (一)投资者主动投资需求小

  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投资者范围较广,但保险资金、基金、证券公司等市场化投资者认购规模有限。就永续债而言,商业银行和保险资金是认购主力,其认购规模占比接近90%。但2020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項的通知》(银保监发〔2020〕17号)公布后,保险资金应按照发行人的记账分类来确定永续债类别:若发行人将永续债记为权益工具,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可免缴企业所得税,但保险资金的投资将受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的限制,主动投资需求下降;若发行人将永续债记为债务工具,投资者的利息收益应依法纳税,而商业银行永续债的票面利率本来就不高,税后收益进一步降低,对于保险资金、基金、证券公司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投资者而言,缺乏投资吸引力。加之债券期限、交易对手资质等因素限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投资者大规模主动配置永续债的需求进一步下降。

  (二)二级市场流动性相对较差

  以二级资本债为例,其在一级市场以商业银行协议购买、表外理财产品认购为主。由于证券公司、基金等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参与程度较低,二级市场流动性偏弱,在2018年(含)之前,每年现券交易量不足存量规模的一半(见图5)。

  为提升永续债的流动性,在第一只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前夕,央行创设央行票据互换(CBS)工具,并将合格的银行永续债纳入央行担保品范围。央行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进行公开招标,按照“以券换券”的等额交易原则,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换入合格银行发行的永续债,换出央行票据,即开展CBS操作。在一级交易商持券期间,永续债的利息仍归其所有,因此永续债的所有权仍记入一级交易商资产负债表,并承担初始投资形成的信用风险。一级交易商通过CBS操作获得央行票据有利于其后续质押融资。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央行创设了CBS工具来提高永续债的市场流动性,但每月CBS操作开展规模较为有限,存在需求缺口(见图6)。

  (三)发行机制欠缺灵活性

  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均属于金融债券。金融债券的定额发行机制需发行人提前确定发行规模,发行人在发行时需兼顾发行规模与发行成本。这就造成许多银行需通过资源互换等形式来确保发行成功,发行的市场化程度受到影响。

  201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发布《关于试点开展金融债券弹性招标发行的通知》(银市场〔2018〕141号),弹性招标发行首批试点对象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债券,尚未普及到商业银行金融债券。若未来弹性招标发行得到推广,虽然发行人无需担心是否能够实现全额发行,在发行规模灵活性方面将有一定的改善,但能否承担弹性招标后的发行价格,仍需发行人慎重考虑。

  推荐阅读:《中国银行业》(月刊)2013正式创刊。邮发代号:2-337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的银行业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1803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