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文化论文范文高校文化建设原则与路径

文化论文范文高校文化建设原则与路径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7-01-04 14:4012

摘要:这篇文化论文范文发表了高校文化建设原则和路径,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论文提出对高校建立专业文化,从而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那么有哪些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呢?论文给出了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这篇文化论文范文发表了高校文化建设原则和路径,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论文提出对高校建立专业文化,从而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那么有哪些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呢?论文给出了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专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创新活动,它不仅需要具体原则的指导,更需要正确路径的导航。彰显专业特质、对接校园文化、融入行业文化、分层构建和系统推进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凝练专业精神、形成制度体系、设计表现形式、坚持传承创新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文化论文范文,高校,专业文化,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期望的不断提高,近年来高校专业文化建设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对专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分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但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新活动,其推进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还需要具体原则的指导,更需要正确路径的导航。

  一、文献回顾

  1988年,Lieberman教授在《Buildingaprofes⁃sionalcultureinschools》一书中,首次提出在高校建立专业文化,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之后国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此展开了研究。在学生学习方面,Aranietal(2010)强调一个共享的专业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丰富课堂活动,进而改变学校的整体学习环境;Watling(2013)则通过音乐、医学和教师培训三个专业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专业文化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师发展方面,Doris(1996)认为专业文化建设能促使教师团体建立“学习者的社区”,促进相互学习与成长。Kirkpatrick(2009)强调了专业文化在激励或者抑制教师工作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建设方面,Owens(2010)认为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通过专业文化的移植可以实现学校的重建。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Geof⁃freyetal(1994)提出了组织环境下的专业文化框架,分析了专业文化对组织文化的作用,强调了专业文化是构成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领域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幼儿教育、医疗保健(Pippa,2005;Browning,2014)等特殊专业。我国虽然对专业文化的研究较晚,但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专业文化对于人才培养、专业自身发展、大学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成为专业素养形成的深层推动力,是专业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甚至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成败[1]。二是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和内容。高校专业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提炼、行为准则规范、教学过程设计、专业环境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社团建设、校企共建以及“校、企、行”文化融合等多种途径和模式进行建设与推进,并且要对建设效果进行评估。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文化建设的层次体系。借助组织文化理论,专业文化主要包含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2]。照企业文化的分类,专业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统一整体。有学者根据“洋葱”理论认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由核心向外可依次划分大学精神、典型人物性格、礼仪和物质文化层[3]。四是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和视角。每个专业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其专业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国内学者主要侧重对职业院校专业文化的研究,个别学者对本科院校的专业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大学文化、学科文化、院系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综上,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展示了专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和作用,界定了专业文化构成的基本框架,解决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路径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所谓原则,是指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则。认识和遵照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有利于回归专业文化的本原,系统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工作。1.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专业特质专业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科学发展状况而设置的学业的门类。在高等学校,专业既是一个学科单元,也是组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最基本单位,更是学生最直接的成长环境。不同专业往往对应着社会上不同的行业领域和产业需求,对学生的要求也自然不同。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每个专业都要制订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但各专业除了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同外,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的期望也有所不同,这正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使命所在。G•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集体性的精神规划”。由此可见,专业文化应该是专业具有的独特个性,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另一个专业的最鲜明标志。专业文化建设就是要立足专业特质来营造专业氛围,通过文化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助推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专业特质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立足点,彰显专业特质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归宿,没有以专业特质为核心的专业文化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2.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对接校园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是由学校、二级学院(系)和专业教研室构成,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依次由大学文化、院系文化和专业文化组成。校园文化构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图中,大圆的阴影部分代表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制度及物质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因素的结合体[4],是院系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和约束。中圆的阴影部分代表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是院系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独创、发现、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组织文化形态,它以院系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知识及其专业(学术)为基础,具有被院系师生员工普遍接受、认同并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学术精神、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院系在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物质、人文环境及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院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5]。小圆代表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是师生历年所创造、积淀并共享的物理环境、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标准的总和[6],它代表了师生的专业认知和情感归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部分。虽然校园文化的三个层次相互依赖,彼此渗透,但他们的主体范围各不相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学校范围内所有的组织和师生员工;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其主体是院系范围内所有的学科、专业和师生员工;专业文化又是院系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其主体是专业范围内的师生员工。所以,专业文化是大学文化和院系文化的亚文化,专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在大学文化和院系文化构筑的两个文化环境圈中进行,要与校园文化、院系文化协调和统一,在体现共性要求的同时凸现个性,在普遍性的基础上体现特殊性。3.专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行业文化大学是契合发展需求、对接行业标准的高层次人才“生产基地”,不仅承担着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前专业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生成的重大责任,更肩负着学生专业精神塑造、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使命。前者是实现学生从学业向就业转换的“专业硬实力”,在工作中尚需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和提高;后者则是一种让学生受益终身的“专业软实力”,是一种能够自我丰富精神世界、自主塑造优秀职业品质、自动修复不良职业行为的“精神调节器”。专业软实力实际上就是具有独特专业性格的专业文化。为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对专业建设的引领功效,专业文化建设必须与相对应的行业文化紧密结合,把行业的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融入专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专业文化与行业价值导向的统一。4.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分层次构建专业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明显的“圈层”结构(见图2)。其中精神文化构成专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贯穿于专业文化的制度层和物质层之中,指导和规范着二者的建设方向;物质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有效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制度文化处于二者之间,是联系二者的纽带,也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发挥正常作用的保证。专业文化的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专业文化中既互相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作用。因而,专业文化建设既要总体设计,保证一体性,也需要分层构建,体现三个层次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业文化“入乎眼(专业物质文化)、执乎行(专业制度文化)、着乎心(专业精神文化)”的建设效果。5.专业文化建设必须系统推进专业文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确路径,系统推进。学校领导是专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将专业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纳入年度计划进行检查督办,纳入专业建设进行考核评价。院系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应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明确建设目标、经费来源、工作步骤和具体措施。广大师生既是专业文化的影响者也是专业文化的创造者。专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他们的全员参与为保障。徐州工程学院率先在本科院校践行了专业文化建设,出台了《徐州工程学院关于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专业文化“进文件、进课堂、进头脑、进生活”;各学院根据各自的专业(群)特点制定了专业文化建设方案,统筹规划了学院的专业文化建设,并凝练了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各专业在学院专业文化建设方案的框架下,打造了专业文化建设的实物展示平台;教师通过设计和开展丰富的专业文化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专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1.凝练专业精神,明确专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引专业精神文化包括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专业的发展理念、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成才期望、职业认知等内容。其精髓通常是以专业文化的核心要义来表现的,往往运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加以提练和概括。专业精神是专业文化的核心,是该专业人士共同认可并愿意遵循的价值取向。凝练专业精神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对专业价值取向再认识、再定位、再明确的必要过程。专业精神的凝练通常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对于办学时间较长的高校(或专业)而言,可根据本专业厚重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凝练专业精神,使专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以传承与发展。二是对于没有历史文化积淀、办学时间较短的高校(或专业)而言,专业建设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走出一条不赴老牌学校后尘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此,必须理念先行,即学院(或系)领导要认真领会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办学定位,深入调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做好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提炼出符合专业建设特色的理念。三是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或专业)而言,可借鉴与本专业对口的代表性企业生产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精神。无论哪种方式,专业精神都需要师生的全体参与,反复讨论,这既是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普及的过程。2.形成制度体系,保障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初期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证。根据态度的形成理论可知,刚性的专业制度约束,可使专业成员在执行制度时,逐渐实现从“被动服从”到“主动认同”,再到将制度规定的东西“内化”转变为自己的内心意识,完成由“外化制度”向“内在认知”的转变过程,最后形成一个专业的价值标准、专业师生共同认可的精神力量和追求。专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规范师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和活动要求等。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计划和教学大纲、学分制及选课办法等教学文件;教学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学生管理制度、实训实验流程和操作规范、师生交往规范等行为标准;教学事故处理规定、学生考试作弊等违纪处理规定和教师、学生评先评优办法等激励制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3.设计表现形式,营造专业文化建设的物质环境建设优秀的专业物质文化就是要创造条件,综合展现专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让专业文化气息弥漫在专业所辖的每个物理空间(教室、实践场所、走廊、宿舍、数字化传播系统等),让专业师生涉足的相关区域都会“说话”。专业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为:(1)专业文化专栏。在教室、学生宿舍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以墙壁悬挂、张贴彩图或黑板报等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专业理念、专业发展历史、中外著名企业家事迹、优秀校友事迹、教学名师业绩,展示近年来本专业师生的作品和成果图片,介绍实训基地的发展现状等;在校内专业实训实验场所墙壁上张贴实训中心介绍、实训实验制度、实训项目介绍和操作规范;在教研室墙壁上张贴教师的专业行为规范。(2)专业发展博物馆。按照专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收集相关典型设备、专业产品的实物及图片资料等,向学生展示专业发展的“里程碑”和技术跨越的进步过程;陈列历年来本专业师生的优秀作品和成果。(3)专业数字化传播系统。主要借助专业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播放虚拟仪器(情境)课程、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影视、专业SPOCs和微课等,介绍相关行业标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本地区相关企业的职业标准、主要岗位的用人要求、企业家成长经历等,开展名师论坛。(4)其他形式的专业物质文化。利用学校招生宣传册、新生报到材料等做“专业广告”;印发学生手册,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倡导每位教师的教学课件、讲座PPT的页眉或页脚加上专业标识和专业核心要义。4.坚持传承创新,促进专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提升专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优秀文化传统更是长期传承和创新的结果。对专业文化建设而言,要根据时发表展对精神文化的内涵不断进行挖掘,对制度文化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对物质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设计—运行—反馈—提升”不断往复的提升过程(如图3)。另一方面,专业文化对广大师生行为的指向作用和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的发挥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外化”于形到“内化”于心,从“自发自觉”到“习惯养成”都会有一定的反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专业文化建设一定要长期坚持,不断宣传,反复强化,这样才能取得实在的效果。

  作者:上官敬芝 王冬冬 王启万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 徐州工程学院 常州大学商学院

  推荐阅读:《德语人文研究》的前身是《德语学习》。《德语学习》自1979年创刊以来,作为全国唯一的德语学习辅助刊物,对我国德语教学和德语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学习平台的兴起,各类学习材料的增加,《德语学习》作为德语教学辅助刊物的必要性降低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967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