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美学论文剑阁手杖的美学特征

美学论文剑阁手杖的美学特征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6-06-21 14:3612

摘要:这篇美学论文发表了剑阁手杖的美学特征,剑阁手杖是三国蜀汉时期,孔明为了登山助行而使用的木质仗,后来为了人们也都纷纷效仿孔明,逐渐发展成带有美感的剑阁手杖,论文动剑阁手杖的材料和纹样分析了其美学特征,以下是论文的详细论述。

  这篇美学论文发表了剑阁手杖的美学特征,剑阁手杖是三国蜀汉时期,孔明为了登山助行而使用的木质仗,后来为了人们也都纷纷效仿孔明,逐渐发展成带有美感的剑阁手杖,论文动剑阁手杖的材料和纹样分析了其美学特征,以下是论文的详细论述。

美学论文

  关键词:美学论文,剑阁手杖,美学特征

  1.剑阁手杖的历史起源

  剑阁手杖,历史悠久,古称孔明杖,源于三国蜀汉时期。当年诸葛亮北伐出祁山,经过剑门关时,道路崎岖,只得以步代车。士兵见山中有不少灌木被葛藤缠绕,好似条条滚龙抱柱,于是便砍下一根,削去枝丫,送与军师扶倚助行。诸葛孔明持着这根棍杖,爬高山,穿狭峪,勘察指挥修出了一条栈道,使得蜀兵顺利地通过了剑门天险。此后,人们来往剑门,都要仿效孔明采木制杖,登山助行,因而“孔明杖”代代相传。民国二十九年,上海新艺术大学毕业生聂岚远,分配到省立剑阁乡村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见城里制杖人甚多,他就自己研究制作各种工艺精美的精品手杖100支,配制手工绣花布套,并以形命名,如“梅花杖”、“芙蓉杖”、“行云绕水杖”、“群山万壑杖”等,剑阁手杖便开始了实用和装饰的结合,民国年间就已享盛名。时值抗战期间,各地难民来剑者众多,见制杖为谋生之道,纷纷随聂学艺。州城普安制杖作坊达5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解放后,手杖生产已成规模。由此可见剑阁手杖传承悠久,累计了上百年的内涵,并且通过不同的方面来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美学特征,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独一探讨。

  2.剑阁手杖的美学特征

  2.1从剑阁手杖的材料分析剑阁手杖的美学特征

  剑阁手杖以剑门山区灌丛中的硬杂木和藤条为原材料。经民间手杖艺人根据藤条、杂木的自然造型加工而成。剑阁北部有大量的森林覆盖面,全县范围内有大量的黄荆树,其根属根雕最好的材料,木材除柏木、桤木、松木外,大量的硬杂木(灌木),藤条有强筋藤、黑塔木、红檬子、白檬子、六角筋等这些都是生产手杖最好的原料资源。这些材料有硬度大、手感细腻、不易腐烂、易雕刻、斑纹别致色泽古韵等特点,极具地方特色。同时与之相邻的江油、青川、旺苍等地也有大量的根雕和硬杂木资源。

  2.2 从剑阁手杖的形态分析剑阁手杖的美学特征

  剑阁手杖从手杖的形态上分类可以分为自然杖、绘画杖、雕刻杖、仿形杖。

  自然杖分为主动自然形态杖和被动自然形态杖。主要遵循的是自然美。主动自然形态杖是指手工艺人在选取原材料的时候将合适的材料轻微雕琢,没有过多的修饰,该类产品多数以收藏为主。所选能做此类手杖材料少之又少,甚至数年难得。以材料自然、奇特,疙瘩凸起均匀,线条自然优美,木质花纹奇特,稍加人工修饰而成。历经数年,从未遇见相同形态之杖,自然杖、自然藤杖均是百杖百样。被动自然形态杖是在原材料生长过程中用其他藤蔓缠绕至木质形成天然的纹路,杖身保留自然生长形态,扭曲奇特,疙瘩隆突,古朴苍劲,斑纹别致,色泽优美,呈自然之美,妙趣天成。

  绘画杖多见于70年代左右的手杖,在抛光好的材料上由工艺师根据手杖半成品的粗细和木质的自然纹理,描绘不同的图案后上漆而成。选取的物像多是剑州常见的动植物如兔、猴、竹、蜀道等,纹样生动趣味,形象逼真,从色彩搭配到线条运用无一不精益求精,在杖类中有它独具的特色。大部分采用简单的构图,形象简洁,讲究意境,即生动灵活,清新脱俗,极具生命力,彰显了艺术家的热爱生活审美情趣。

  雕刻杖全是手工雕刻,它体现了“剑杖”独特的雕刻工艺,从木质纤维到花纹特点,经巧妙构思,精心施艺,设计大多以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延年益寿为依托,图案初绘用划刀将所有线条划出,深为5毫米以上,取其多余部分,进行二次补绘,再用斜口刀雕饰,经数次补绘,数次雕饰,雕刻层次分明,线条均匀流畅,堂底平整圆滑,将“山林合川、花草虫鱼,龙凤呈祥,容纳在方寸之间。雕刻成功后,用各型砂布、砂纸反复打磨砂光,再用粗繁布、废麻袋或棕片数次抛光后上漆而成。雕刻杖精品品类有九龙杖、百凤杖、三龙杖、二龙杖、龙凤杖、冰梅杖等,其造型由技师精心设计,雕工相当精湛,线条流畅,立体感强。

  仿形杖是根据材料特点,模仿各种竹木藤扭的形态加工而成,有的似竹非竹,似藤非藤,千姿百态,情趣盎然。有竹蝉、海扭等,造型尤如实生。看似简约实则趣味丛生。

  2.3 从剑阁手杖的纹样分析剑阁手杖的美学特征

  传统的剑阁手杖,在纹样的设计上是经过艺人根据材料的自然特性在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基础上,选择龙、凤、祥云、牡丹、松、鹤、蝉虫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物,给予合理的切割、雕凿,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材料的天然生态灵性,因为每一个材料的斑纹不一样,也是因为原材料的不同那么每一件手杖也没有雷同,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艺人将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文化艺术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于作品之中。

  剑阁手杖的构图,简繁都讲究意境,以著名的雕刻杖“百凤杖”为例,并不是对一百只凤凰全部堆积,而是把“百凤”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突出“凤”多的重点,强调具有特征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使得百凤朝天,驾于祥云之上。刻痕深浅出入有致,将所有的重点都集中在对“吉祥”这一寓意的刻画。使内容表现得主次分明、隐显适度,且雅致美观。然而根据雕刻的不同题材和文化内涵,给“剑杖”刻写了具有诗情画意的题名,如“二龙戏珠”、“松鹤延年”、“竹蝉”等等。构图时,大多都将主要物像至于手杖的中间部位,这样既不会影响手杖的实际用途且达到了美观的效果,即使有在把手部位做装饰的手杖,也会根据实际材料对把手部位进行符合握手姿势的装饰,如做成“蝉背”“龙头”等形状。

  在用色方面剑阁手杖除了少量的绘画杖以外基本不着色,这样既能够突出木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色泽,古朴雅致,又不受颜色的约束,把重心放在无一不精益求精的线条刻画上面,力求将刻画对象表现的尽善尽美,让人过目不忘。这样不着色的纹样非但没有让人觉得平白无味,反倒是与木质斑纹相交辉映,精湛的雕工将物象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如著名雕刻杖“冰梅”杖,冰雪在盛放的寒梅上融化,栩栩如生,宛如在眼前再现一般。

  剑阁手杖自诞生以来,经历岁月的考验传承至今,它根治于民间,表现的内容丰富多样。在纹样题材方面也是受到时下主流文化的影响。比如50年代剑阁手杖采用白毛女等形象作为素材,60、70年代有东方红卫星升空、伟大主席毛泽东等字样的出现,以及海鸥、天安门图案形象在杖身的运用。文革期间杖身上的红旗手图案的运用以及80年代剑阁手杖可见极少的镶嵌电子产品工艺,这些都是时代主流文化对剑阁手杖审美趣味的影响。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满富那个年代艺人的对美好生活憧憬的情感。

  三、 结语

  剑阁手杖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内涵,在造型上, 具有其它艺术品无可比拟的独特的艺术价值。且具有欣赏、收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 ,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收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冲击,我们对这样传承的民间艺术要积极的保护和继承下来。积极地开拓与时代相吻合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传承民间艺术,为老祖宗留下的这一传统工艺而世代相传。(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推荐期刊:《美文》杂志由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主编,1992年9月创刊。十七年以来,着力展示当代散文写作的最新状态,发表了海内外作家一系列精心之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840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