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古代水西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研究

古代水西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4-05-12 11:0112

摘要:以《蛮洞竹枝词一百首》为个例 关键词:蛮洞竹枝词,生产生活,服饰饮食,婚嫁丧葬,人伦礼仪 摘要:《蛮洞竹枝词一百首》是贵州西部地区著名地方志《大定府志》收录的反映水西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诗歌,作者是清乾隆年间举人、黔西学政余上泗,其内容大

  ——以《蛮洞竹枝词一百首》为个例

  关键词:蛮洞竹枝词,生产生活,服饰饮食,婚嫁丧葬,人伦礼仪

  摘要:《蛮洞竹枝词一百首》是贵州西部地区著名地方志《大定府志》收录的反映水西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诗歌,作者是清乾隆年间举人、黔西学政余上泗,其内容大多是记载当地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仡佬、仲家等的生产生活和民族风情。这些诗歌优美生动,至今毕节地区还有传唱,是研究古代水西地区少数民族民情、文化的宝贵资料。

  注:本文为2012年度中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司文化探究》阶段性论文成果

  历史上的水西既是一个地方政权,也是一个区域。作为一个地域的水西,是指古代水西土司政权统治的地区,即今天的毕节市大方县、七星关区、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黔西县以及今天的贵阳清镇、修文、息烽和六盘水的水城县、六枝特区大部分地区。古代居住在水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苗族、仲家,蔡家,仡佬族等。三百多年前,乾隆朝举人、黔西学政余上泗所作的《蛮洞竹枝词一百首》就是古代水西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真实写照。

  我是在无意中发现《蛮洞竹枝词一百首》的,抱着读一读的心态,我挑选几首读了起来,没想到才读了一两首就被书中描绘的奇特的水西文化风俗所吸引,于是一口去读了下去,收获颇丰。在我看来,《蛮洞竹枝词》是研究水西文化不可多得历史文献,它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水西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服饰饮食、婚丧嫁娶,人伦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体系,简直就是一本有关水西民族风俗文化的连环画。现在,让我们走进诗歌,去探寻古代水西先民的生存状态,领略水西文化的独特魅力。

  生产生活

  《蛮洞竹枝词一百首》相当一部分描写和记录了彝族、苗族、仲家等民族生产生活场景。

  仲家通常居住在火烘、播东等烟瘴地方,太阳辐射强烈,老百姓经常顶着日头耕种,挥汗如雨。“冲炎锄头最高峰,雨汗如珠色倍浓。伞盖不施频晒日,何曾轻改玉芙蓉。” 这首诗就是描写仲家女子劳作的场景,赞美了仲家女子面容姣好,虽然经常在烈日下锄草,但娇媚的面容数经烈日却不改变。

  火烘地区种有一种叫海椒的蔬菜,诗中这样写道:“瘴雨云天署不消,年年霜雪未曾飘。冬来采得春花戴,漫踏高枝摘海椒。”这首诗给我提供了两个信息,即仲家居住的地区天气炎热,雨天多,不常落雪,冬天海椒还在生长,花开如常。

  居住在高山地区的苗族擅长打猎。不管是是花苗还是青苗,白苗,历来都有打猎的风俗习惯。竹枝词第三十二首写了这种习惯:“昨宵虎迹过山关,怪道房中犬为眠。传禁夜来休出入,窝弓安得寨门前。”这是记录苗民安装机弩准备猎虎,打猎为生的苗族人骁勇矫健,猎虎打豹是家常便饭。“三数人撑一弩开,筒中竹箭久安排。下山浑似猿猱疾,才向前村射虎来。”读该诗,仿佛有一群意气风发的猎虎勇士取得胜利,在黄昏次第归来。再看这首:赤脚登岩不被创,草枯牵犬猎山岗。禽心那解汤王誓,密网还从四面张。这首诗写的是苗民张网逮捕山雀,现在在水西很多苗族居住区,还能看到这种张网捕雀的场景。

  苗族人喜欢打猎,蛮族则喜欢下水打渔。鱼家蛮生活在河流边,靠水吃水,他们在完成农事之余,就下水打渔消遣生活,“水旱稻粮收拾便,篱边剖竹制鱼罟。”47,1159仡佬族也是沿河流而居,严冬仍然下水打渔,雅兴不浅,有诗为证:解衣不怕三冬冷,入得深潭捉巨鳞。为了抓大鱼,这些民族不怕三九寒天的严寒,深入冰冷的潭水抓鱼,真会玩命。

  服饰饮食

  《蛮洞竹枝词一百首》对彝族、苗族、龙家、仲家等民族的服饰都有详细的记录,为人们了解古代水西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彝族服饰。彝族女子通常云鬓高挽,长衣大袖,著细裙长袍,故竹枝词写道:“长裙大袖堪教舞,却向西风让细腰”。男子则是短衣短袖,以布缠头,“斗大缠头黑面肥”,这样打扮便于进行渔猎活动。仲家妇女的服饰,已婚妇女和未婚少女有明显区别。少女未出嫁时,头上的发髻高一尺左右,耳朵上面挂着大大的耳环,正如诗歌里面写的“长发髻轩然一尺高,耳环如钏更轻佻。”结婚后的仲家妇女,则是“百褶长裙拂地拖,穿丝挑锦似云罗”,更显风流。花苗妇女则喜欢用马鬃来打扮自己,马鬃缠绕在发髻上,垂于半边,用木梳来收拢头发,故而在背水桶取水时有“石路参差行步缓,衔梳鬃髻半边垂”之态。短裙苗则比较时髦,穿的裙子只有一尺左右长,“短裙穿袖体难周”,如今俨然成为时尚了。罗汉苗的服饰比较考究,衣裙上有刺绣,并且以银线贯穿,“丁香耳坠做连环,布额条条鬓发旋。腹背两边皆刺绣,胸前一幅挂银钱”,罗汉苗一身珠光宝气,可见是非常富裕。龙家妇女的服饰也非常有特色。诗中是这样描绘的“螺髻轩轩狗耳珠,斑斓衣彩自为都。满头意以如编贝,更羡邻家五色珠”。龙家女的发髻编织如狗耳,身穿五彩的衣服,可以想象是非常美丽的,富裕的人家用珠宝编织首饰,这更让人羡慕了。

  《蛮洞竹枝词一百首》对水西民族的饮食风俗也有详细记述。仡佬族吃饭不用筷子,取食用的是红马匙,“红匙团饭何须箸”,看起来很洒脱。仡佬族家贫,过年做糍粑,为了节省粮食,通常做得宽大而薄,能够折叠起来。相对富裕的仲家做的糍粑却大而厚,折叠不来,“糍粑折叠号毡衫,岁首相宜共解馋”,这句诗写出了仡佬族的心酸。贫穷的不只是仡佬族,苗族也是过着清寒的生活。黑苗居住在交通特别不发达的地区,三年五载难得去一次集市,相当缺盐。为此,他们为了让缺盐的饭菜有味道一些,就用蕨根灰蘸清水来代替盐,诗中写道:“盘有山蔬频苦淡,蕨根渍水代盐尝。”黑苗尽管生活条件辛苦,但因地制宜,却创造出了一道好菜:“瓮中醅菜自为良,酸臭蒸腾未可当。尽道仙厨无此味,官家何事不堪尝。”醅菜是黑苗食物的神来之笔,不知道今天水西地区似乎还有此佳品?

  早在数千年前,水西先民就懂得去山中采摘野果。被水西先民称为“救军粮”的一种水果,从生多刺,结红珠,非常艳丽,多子,味道酸涩。相传,武侯南征,军中断粮,士兵们靠采摘这种水果救济,因而留下了“救军粮”的一种雅号。诗中就有记录:“救军粮出入无市,绕向长街卖刺梨。”刺梨是水西地区一种野果,也是味道酸涩,但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水西百姓食野果,还食野味。蝌蚪是苗民经常的盘中餐,叫棒头鱼,“一样撩裙拖细网,田间争漉棒头鱼”,人们是争先恐后去打捞蝌蚪,可见味道应该不错。

  这里不得不说水西名饮咂酒了。咂酒用高粱等为之,蒸熟后入坛封固,时间越长酒越香。这种酒的饮法很特别,用竹子把关节打通,插入酒坛,吸而饮之,因此号咂酒。咂酒是水西先民用来款待客人的一种佳酿,“看待官人惟咂酒,持竿开取两三坛”。咂酒文闻名于世,是水西三大著名特产之一。

  婚嫁丧葬

  少数民族性格大凡洒脱,行事亦洒脱,水西少数民族的婚配,也是洒脱得很,有趣得很。先来看这首诗:“彩帕腰缠各艳装,山头共觅选婚场。月明跳舞丛人里,抛掷花球打爱郎。”这是写仲家男女求偶方式。仲家男女是典型的自由婚配,婚前先发生性行为,这在封建年代,算是非常新潮的了。他们还抛花球。这抛花球近于汉族姑娘的抛绣球,但是有目标的,是有中意的人才抛,以此来找命中的爱人。两情相悦后,不用找媒人,男女青年自己做主,开始谈论婚事。聘礼非常奇特,用的是牛,“颜色自夸阿妹好,聘牛多索两三头。”姑娘面容越好,需要的聘牛越多,有的多到三二十头,想必那姑娘是有倾城倾国之貌了。婚礼举行,要进行鼓吹活动进行庆祝,“只疑陋俗无丝竹,忽向蛮村闻鼓吹”。

  苗族的婚配也相当随意。苗族心仪的女孩叫马郎,马郎山歌唱的好,就可以博取喜爱女孩的欢心,“马郎何处山歌起,稗草迷茫不耐薅。”苗族男女关系确定后,男青年通常会在夜晚在女青年的家门后吹芦笙,勾引女孩出来幽会,如果芦笙吹久了还不见女孩出来,就投石击打女孩家屋子,女孩父母知道是儿女在谈恋爱,也不禁止,“吹笙月下见无人,投石山头击草庐。有事正劳阿嫂恕,闭门推出小姑姑。”这首诗生动地把男女求偶的画面表现了出来。

  有的民族的婚姻却很野蛮,比如有一种仡佬族,结婚之前,女青年要敲掉两颗门牙,“六亲听说归期近,齐列门前看打牙”,这是很残酷的一种婚礼习俗。

  《蛮洞竹枝词》对丧葬风俗描写不多,涉及到的有彝族的火葬,还有蔡家一种夫死妇殉葬的陋俗。关于彝族的火葬,诗中描写道:甲胄奔腾映日新,绕山行处更扬尘,场面是很盛大的。蔡家丈夫死去妻子陪葬的习俗,不知道是起于何时,如果女方家抢夺女儿及时,可以免去。在竹枝词产生的年代已经有所变异,但抢夺妇人的场面却显得惊心动魄:邀请六亲如小战,山头夺得女郎归。

  人伦礼仪

  水西自古被称为“鬼方”,是相对中原地区来说的蛮荒之地,这些名字乍一看有种阴险之感,一半是由于这里民风较为强悍,生活这里的彝族人、苗人比较喜欢好勇斗狠,《蛮洞竹枝词》写到一种叫九服苗的苗族,“阵上不需同辈出,只身敢与老黄鏖”,这里的老黄指朝廷军队,这种苗族却敢跟官军对阵,着实强悍。事情都两面性,强悍的一面,是温柔敦厚,其实水西是一个注重人伦礼仪的地方。

  作为水西统治者的彝族上层贵族,就非常注重人伦礼仪。很多彝文典籍就专门辟有为人处事的篇章,在蛮洞竹枝词里,有一首诗“重信尊盟义最深,渠魁他日已成擒。爵湮祭祀绝孙支在,爱戴还能不二心。”这首诗写的就是彝族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忠于主人朋友。注重礼仪的宋家,据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和蔡国人的后代,这两国为楚国所灭,两家后裔南迁至水西,遂在此定居下来。诗歌“新妇入门先进盥,和郎沐浴过三朝”写的就是宋家婚姻习俗。

  前文说到过水西古风较为强悍,则人和人之间争端难免,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解决纠纷的。红苗解决纠纷非常古怪,俩个人打架,什么人都劝解不了,需要妇女出面,“鼠牙雀角偶成嫌,持丈操戈斗正酣。不是女郎亲出面,谁能谈笑解凶炎?”相对于红苗的古怪,黑苗解决纠纷的方法就极为科学,就是请仲裁机构进行洽谈,谁有理谁是赢家。黑苗在高岗上建有仲裁楼,用很大的树木挖空悬挂于门楼做鼓,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利益受了侵犯,受了委屈,就用牛角备好美酒,来楼下敲鼓鸣冤,等待各寨子的人聚齐门楼,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老进行裁决,诗曰:“不平鸣处事难休,牛酒携来怨欲愁。岗上数声长鼓过,一时围绕聚堂楼。”

  《蛮洞竹枝词》也有涉及水西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的描写,如仲家节庆三月三用米粉煎油团,互相赠送的习俗:自向深山为节气,漫天风雨送油团。六月六则“细淘乌米包如枕,收拾梨鞭过小年”,仲家六月六包粽子,用稻草灰揉米,和猪脂做成,长如枕头,叫做枕头粽子,真是新奇而古怪。

  《蛮洞竹枝词一百首》向我们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了水西民族的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婚庆习俗、服饰及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博大精深,是研究古代水西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本文只是粗浅地分析了竹枝词涉及的一些风俗文化表征,抛砖引玉,该书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还待有心学者去发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469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