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论共同价值体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作用

论共同价值体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作用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12-08 11:5312

摘要:【摘 要】从传统到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体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根基,各阶段涌现的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得以不断整合重塑。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创出以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为基础,以现代价值体系创新性转换为核心,

  【摘 要】从传统到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体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根基,各阶段涌现的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得以不断整合重塑。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创出以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为基础,以现代价值体系创新性转换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具有以下基本品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尊道贵德、教化修养的人文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往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家国观的共同价值体系。作为被各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共同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共同行动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身之基,生动凸显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作用。

  【关键词】共同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规范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价值体系的萌芽、确立、融合和重塑与中华民族的产生、繁衍和发展相伴相生,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品格,又寄予着各族人民对国家、社会、个人美好的价值追求。学界关于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不可胜举,其中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更多只是将价值体系归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之一进行分析,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3]等。本文则希望能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价值体系的传统和现代内容,深入分析共同价值体系的特点,论证共同价值体系发挥的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行为作用,使其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体系服务。

  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的演变

  基于学界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理论的普遍认同,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体系应当是孕育成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从源头追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价值体系和现代价值体系,其中传统价值体系与中国五千年古代文明相伴随发展。在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价值观也经历了从先进到落后、从开放到保守、从鲜活到僵化、从兴旺到衰败的复杂演变过程。[4]14本文拟从三皇五帝1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至宋明、清朝至近代等四个传统社会的历史阶段,论述传统价值体系由萌芽到形成和演进的历史,展现中国传统社会中各民族不断涌现、存续的优秀价值观念,从而彰显共同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三皇五帝到西周时期: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萌芽与孕育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雏形主要形成在三皇五帝到西周时期,这一阶段已显现关于“母慈子孝”“以德配天”的基本道德思想和为人准则,其主要价值观念以两部权威性典籍《周易》和《尚书》的记载为主。其中《易经》1中包含了许多被后世发扬的传统价值观元素,如基于伏羲的阴阳学说2和周文王的乾坤学说3总结的阴阳八卦观念,为“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而《尚书》中则大量记载了关于尧舜禹重视德治的事迹和言论,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5]99,238以上均是为当时广泛认同的德治思想的起源。由此可见,三皇五帝时期记载的价值观念更多的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看问题的态度。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传统价值观拓展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5]748明确提出人民安居乐业的五福观念,同时进一步强调德政,如“德惟治,否德乱”[5]552“矢其文德,洽此四国”[6]176“天視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5]691等表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基本道德观念。深受孔子推崇的礼乐制度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如为了配合分封制统治,周公旦在上古至殷商的礼乐基础上加以改造,制定了一套将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都纳入其中的规范社会运行的典章制度。[4]55~57这就为约束民众言行和维护社会秩序奠定了价值基础。因此,三皇五帝到西周时期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孕育与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涌现的关于道德、人生、德治等基本价值观念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原始品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价值集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逐渐系统化、理论化的关键阶段。“百家”学派在结束战乱、构建安定社会的现实需求下不断涌现,各家独特的话语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价值观的内容。“昔人论先秦学术,每有百家九流之称。然就政治思想言,仅儒道法墨四家足为大宗。”[7]13其中影响较大且有完整价值体系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

  就道家而言,“道”的主旨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把钥匙”[8]10。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人不能脱离天、地、道的共同规律制约,需要和天、地、道一样皆法于“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114。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则对“天地之美”极为推崇:“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0]72~76,8~19他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是“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11]34的精神境界,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发展,从而使人类获得最大的自由”[12]24。老庄学说为我们勾勒出一种至真至厚、极具审美内涵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关系学说,也为当代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有自己关于道德的思想观念,如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13]45等认为大道行止依循于德的论述,法家、墨家则在价值体系中放入一些道德观念。相比之下,儒家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道德体系。这一体系起源于孔子的“仁爱”思想,《论语》所记就包含“爱人,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敬,诚,慈,温,良,俭,让”等多种道德规范。[14]118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包含的道德规范十分丰富和全面。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论,其核心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5]101~109,前提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5]110的朴素的“以民为本”观念,这一理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主张。除此之外,荀子也在孔子对于“礼”的认知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法家的法律思想,提出了“隆礼重法”1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经过董仲舒改造后为汉代统治者所采用推崇。儒家价值体系的完整性在于能够“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16]。恰恰是这种通过对个人人格和价值观的教化,才使得中华民族一直秉持“文以化人”的教化思想,凸显出个人、家庭、社会、天下和谐共存统一整体的家国观念。

  推荐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符号在鞋类设计中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198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