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深化高中美术审美鉴赏教学的策略

深化高中美术审美鉴赏教学的策略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11-27 10:3512

摘要: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发现、美的欣赏、美的创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要赋予学生美术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动力,提升学生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发现、美的欣赏、美的创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要赋予学生美术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体验、思考,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品位,引导学生探究“美在哪里”,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美”“美为什么会有多样性的表达”“画家是如何表现美的”等,让美术鉴赏上升到新的高度。

  关键词:高中美术 审美鉴赏 美的教学

  审美鉴赏能力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学生的审美意识,也离不开审美的形式和内容。审美鉴赏与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审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美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之眼”,开发学生的“审美之脑”,练就学生的“审美之手”。

  一、创设美的情境,唤醒学生的“审美之眼”

  审美离不开感知。这种感知不是简单地“看”,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观照。什么是审美观照?按照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的观点,审美观照就是心灵的观照。显然,审美观照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升华学生的美学思想、观点,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审美客体在学生的眼中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著名美学家罗丹认为,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审美观照,培育审美之眼,激发审美情感。只有当学生对审美对象产生了审美情感,才能完全融入审美观照中,审美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西方现代艺术”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有学生直言看不懂那些作品,有学生说不能从中感受到艺术性等。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展示了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感知,比较不同大师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加歇医生》,马蒂斯的《女人像》《舞蹈》,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等。教师在观照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就能让学生发现这些作品在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等方面几乎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体系。有比较就有鉴别,通过比较,有学生发现,现代艺术大师就是从社会的方方面面汲取营养,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样式。他们不再以客观世界为蓝本,艺术表现形式从理性、有迹可循转变为模糊、不可捉摸,与传统西方艺术分庭抗礼。

  创设美的情境,就是让学生抽身出来观照美术作品。美术作品的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创设富有艺术性的审美鉴赏情境,就必然会吸引学生,让学生深入参与其中。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也不再被动听讲,而是主动感受、体验,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二、实施美的活动,练就学生的“审美之手”

  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如何在审美中体现?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开展审美活动。创造性活动是美的根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审美实践活动,练就学生的“审美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雕刻、摄影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美。

  例如,在教学与西方现代艺术相关的内容时,笔者便和学生一起欣赏美国当代的表现主义行为画派。很多学生在看了相关的作品,如德·库宁的《女人1号》之后,不仅不能认同作品,而且普遍认为画得比较糟糕。面对這样的教学局面,笔者这样引导学生:画家在这里表现了一种狂野,这种狂野体现在女性身上,就是通过女性的胸腹部表现夸张的女性形象,即一种生育、怀胎的形象,从而凸显女性的本能。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学生带进画室,让学生用颜料在画纸上随意挥洒,从而感受、体验行为画派用身体、美术原料创作的行为特征。学生挥洒画笔,随意、自由地将心情、思想、情感等表达了出来。在实践活动中,笔者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现代艺术,许多学生拿起画笔,尝试用新的方式去创造不同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现代画派的行为表现派,如波洛克的“滴画”,就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审美理解。学生意识到,行为画派超越了传统绘画的立意和构思,是随心所欲的。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学生感受、体验艺术的魅力,把握艺术的本质。

  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将美术作品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只有这样,学生的美术鉴赏才能走向深刻。例如,在上述美国行为表现画派的艺术鉴赏中,笔者就将“二战”之后美国经济的崛起、富人的收藏偏好与行为画派的出现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三、融入美的资源,开发学生的“审美之脑”

  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认为,审美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在高中美术课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融入美的资源,让美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运用美的素材、美的教学手段等,滋养学生追求美的心灵。将美的资源融入其中,能给美术作品一种“气”,让作品“活起来”,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教学“美术鉴赏的意义”一课时,笔者引入了法国著名画家高更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样的美术作品就有一种哲学意味。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中的内容,引发学生的联想:“熟睡的婴儿象征着什么?采摘的青年象征着什么?画面中悲伤的老妇象征着什么?三位面对婴儿的妇女是什么样的表情?闻着水果味的孩子、安静的猫象征着什么?”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还补充了高更创作这幅画时的相关背景。这幅作品是高更生命历程的记录,也是高更内心情感的写照。1897年对于高更来说是一个特殊之年,这一年高更的作品拍卖失败,他本人也身染重疾、痛失爱女。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高更崩溃,他选择了服毒自杀,却被人救活。在极度的痛苦中,高更创作了自认为“远远超过以前所有作品”的作品,这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画表达了高更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审美之脑”。学生在面对作品时,通过对作品进行赏析,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总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发现、美的欣赏、美的创造,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品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美在哪里”,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美”“美为什么会有多样性的表达”“画家是如何表现美的”等,将美术鉴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充满活力,让美术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3]朱光潜.谈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胡泊,刘海兰.一张图一个概念读懂美国未来艺术教育走向——课程设计新思路:逆向设计法[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7(3):52-56.

  [5]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1917.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