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文旅融合发展的博物学路径探析

文旅融合发展的博物学路径探析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9-26 10:3212

摘要:【关键词】文旅融合 博物学 世界观 新发展格局 地方性知识 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有广泛现实基

  【关键词】文旅融合 博物学 世界观 新发展格局 地方性知识

博物馆论文

  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有广泛现实基础、巨大潜在空间。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由物质需求为主向精神文化需求领域转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北京的人均GDP则达到2.39万美元;2021年7月1日,中国人民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宣告完成。无论从官方话语体系上还是民间需求上,文旅融合都逐渐成为一个高频热词,成为公众消费需求升级的客观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文旅融合格局的塑造、建构、优化升级,既有利于新发展理念的贯彻、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利于文化建设与国家形象展示。

  近年来,国内博物学的复兴同文旅融合渐热有着相似的经济社会背景。博物学的复兴是全面的,既包括博物学史、博物学文化的研究,也包括公众的博物实践,涉及地方性知识、自然教育、边疆史、生活多样性保护、自然旅行等多个领域。博物学的复兴同文旅融合有着天然交集,文旅融合需要回答“融什么”、“为谁融”和“怎么融”的问题,并且需要在现实的工作中找到合适抓手。考察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公众需求以及博物学在文化建构、价值引领、实践引导等方面的功用,无论对于北京市还是国内其他地区,博物学路径都可以作为文旅融合的一个有益参考。

  历史与当下:博物学作为文旅融合的路径选择

  博物学关乎实践、认知,也关乎世界观,这个特性决定了博物学既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致知方式,亦有利于社会文化建构。历史上,博物学曾作为“文旅融合”的一种典范存在,满足了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向往和追求;今天,博物学亦可以作为一种顺应新发展理念的致知方式、实践方式、文化样态存在,服务于新时代的文旅融合。

  博物学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笼统地讲,博物学是一门和自然打交道的学问,考察对象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按照孔子所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按照西方传统来讲,博物学历史悠久,在近代同自然科学有所交集,同今天的动植物学、地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但同今天科学的高度定量化、实验化、专业化以及更加细分不同,博物学关注生活世界,更多地从宏观角度观察、探究、解读自然世界。按照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的说法,“博物学是一种平行于自然科学的古老传统……我们更愿意从文化史、生活史的角度理解博物学……当今世界面对许多难题,古老的博物学恰好可以大显身手。比如生态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幸福问题”,[1]如果说,科学由于其专业性可能将普通公众排除在外的话,博物学则为公众留了一条认识、体验、理解世界的小道。

  在历史上,博物学曾在中西方公众的生活、文化,尤其是旅行探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西方以英国为例,工业革命之后,铁路的出现解决了旅行的不便,显微镜等工具的出现也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这个世界的多样与美妙,而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尤其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普通公众对本土与远方的好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维多利亚时期,无论是自然博物馆内的室内探究,还是野外的旅行探险,博物学逐渐融入到英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博物学以最直接的方式带领公众与自然世界相遇,并被赋予了道德和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维多利亚时期,博物旅行与考察成为一种潮流,“作为一种爱好,博物学意味着无止境的消遣和无止境的教育,在有用的工作这一表层之下还隐藏着娱乐”。博物出版也达到了高峰,“作为大众对自然书籍的渴望以及阅读这些书的人数的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本普通的19世纪中叶的图书——J.G.伍德牧师撰写的《乡间常见物》(Common Objects of the Country),在一个星期内售出了10万本”,博物旅行与探索——这个在18世纪贵族和富有收藏家专属的权利,在19世纪扩散到了更广泛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群体之中,并成为一种兼具商业和道德价值的社会潮流。[2]

  英国的博物学传统延续至今,融入英国普通公众的生活之中,也是公众参与最广泛的一项认知与实践活动。观鸟、园艺、博物绘画等依然构成英国大众的重要生活,成为普通公众寻求诗意栖居的一种路径,构成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进一步成为英国文旅事业的重要支撑。以伦敦为例,伦敦发达的文旅事业背后明显带有博物学传统的影响,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是全世界植物爱好者的圣地,海德公园是世界知名的观鸟地,大英博物馆、伦敦自然博物馆、切尔西植物园等,这些地方在英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中均同博物学息息相关,而今天它们在作为旅游景点的同时,也诉说着历史的流淌、自然的多维、文化的多元以及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关系的认知变迁,它们在创造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满足着人们对于不同时空下文化的遐想。

  中国的博物学传统同西方传统存在着诸多相似,也异于西方。“中国古代,博物学在所有地方,在文人的诗词、绘画与实践活动之中,在他们的审美之中”,[3]而至晚清民国,伴随西学东渐,中华博物研究会(上海,1914)、博物调查会(北京,1916)的相继成立及最终合并为中华博物学会(北京,1919年),包括《博物学杂志》的出版发行,意味着东西方博物学传统的交融,彼时的博物学也更多地和自然科学交杂在一起,密不可分。[4]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的日益关注,中国博物学的发展更多同生态文明、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等关联起来,涉及学术研究、图书出版、公众生活、商业旅行等多个维度。

  推荐阅读:鲁迅研究月刊博物馆论文投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123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