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 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新挑战,如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控制力的减弱、不良信息的渗透和侵蚀以及思政课内容吸引力的降低。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立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变革教学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新挑战,如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控制力的减弱、不良信息的渗透和侵蚀以及思政课内容吸引力的降低。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立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变革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融合新媒体的应对措施,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教师;混合式教学

新媒体论文

  1 前言

  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的广泛流行,不但改变了大学生获取资讯、共享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方式,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模式和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冲击。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1]。但是,面对新媒体时代不断变化的环境,思政课教师在如何更好地提升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教学内容创新、优化教书育人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养,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人人皆媒体、事事皆新闻”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传播高速化、内容去中心化、价值多元化等复杂的局面。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首先,新媒体虽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但也导致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控制力的减弱;其次,新媒体虽然丰富了教学的互动交流,却也增加了不良信息渗透侵蚀的风险;最后,新媒体虽然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却降低了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2]。

  这些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诸多挑战。

  教师对学生控制力的减弱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触网能力和自主意识明显强化[3]。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已经高度融入他们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更为强烈,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过网络学习的经历,在学习和信息的接受与选择中更加强调自身的主动性。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教师与新媒体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拔河竞赛之中,新媒体扮演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传授的角色,大有顶替教师掌控话语权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旦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服从程度就会下降,而伴随着教师权威性的下降,引导力、控制力和调控力的收缩,新媒体的替代性就会不断上升,这时教师就非常容易陷入困境。

  不良信息渗透侵蚀的风险 高校思政课从本质上说也是信息的传播和获得,并由此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过程,但是新媒体却使得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或了解到数量巨大但内容分散的信息。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意味着原本完整的信息在网络上被大量简化,从而导致信息内容不全面,内在逻辑也不完善。这就使得新媒体空间汇聚了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或是包装成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或名人等博取眼球,或是别有用心地抹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这些信息对于喜欢新奇、独特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真假难辨,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4]。

  思政课原本是一门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但是,沉淀于新媒体空间之中的这些固有偏见,歪曲了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学生与思政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学生或是无法理解思政课本身的必要性,单纯地抵制思政课;或是认为思政课不像其他专业课那样有价值,于是被动地应付学习[5]。

  由于这些信息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出现偏差,也就使得学生无法把握思政课对于人生发展之大用。

  思政课内容吸引力的降低 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不停登场,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出现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地位也不断遭受冲击。与新媒體的日新月异相比,部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却过于陈旧或僵化,没有与时俱进。无论是“新瓶装老酒”式的照本宣科,还是千篇一律的讲授方式,或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心依旧放在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上,都没有积极地回应当前学生关切的自身、社会与时代问题,这就使得学生觉得思政课流于形式,不具备持久的吸引力。其原因首先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的不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深,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是信心问题,如果思政课教师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或者党性不够,导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或者单纯地成为西方理论原理的“搬运工”,信心和说服力就无从谈起。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就要提升能力素养,拓展话语资源和多渠道地融合新媒体。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提高能力素质,提升话语权 针对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思政课教师要想提升话语权构建能力,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能力和素质,这是思政课教学和改革的基础。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要政治素质过硬,坚持正确方向。只有内心高度认同马列主义,坚定不移地信仰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稳步开展思政课。

  2)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既要能够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又要能够在国内外情况的比较中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与联系,还要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新中国的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史[1]。

  推荐阅读:新媒体研究期刊发表论文有用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069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