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谣言中的社会负面情绪与理由给定探究

谣言中的社会负面情绪与理由给定探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7-21 16:3612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近5年微信朋友圈十大谣言的分析发现,新媒体环境下谣言已成为公众情绪宣泄的一种替代表达,主要体现为恐惧、焦虑等社会情绪借助谣言被宣泄和释放,怨恨、愤怒、不满等社会情绪借助谣言被唤醒和放大。人们相信谣言时的理由给定是一个社会过程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5年微信朋友圈十大谣言的分析发现,新媒体环境下谣言已成为公众情绪宣泄的一种替代表达,主要体现为恐惧、焦虑等社会情绪借助谣言被宣泄和释放,怨恨、愤怒、不满等社会情绪借助谣言被唤醒和放大。人们相信谣言时的理由给定是一个社会过程,惯例、故事、准则和专业表述等理由给定类型在谣言的具体内容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人们选择相信谣言,不仅在于谣言调动了社会情绪,也在于人们在这些谣言中找到了相信的理由。谣言中的社会情绪是新媒体治理的一种可能资源,及时疏导社会负面情绪有助于新媒体谣言的治理。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谣言;社会负面情绪;理由给定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活动将社会情绪纳入传播框架的数量和规模正在急剧扩张,社会情绪及其疏导因此成为新媒体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社会情绪的宣泄往往与多种话语形式相伴而生,谣言便是其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话语形式。新媒体赋予了公众更多信息表达的权力,其后果之一便是谣言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之势。一旦与人们共同的社会情绪,尤其是社会负面情绪形成共振,谣言便会成为公众宣泄情绪的替代表达,形成更加快速的传播速度和更为深远的传播影响。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作为新媒体的具体使用环境,分析了近5年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朋友圈十大谣言所折射出当前存在的主要社会负面情绪,探究人们选择相信这些谣言时的理由给定类型,以期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产生、传播与接受的内在逻辑,以此更有针对性地疏导社会负面情绪。

  一、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中的主要社会负面情绪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已成为社会情绪的一种载体,谣言的传播过程也伴随着社会情绪的宣泄。奥尔波特等学者认为“可以把谣言简单地概括为一种完全的主观情感状态的投射”,“为正在起作用的情绪作解释、辩解,并提供含义”[1] 。近年来,微信朋友圈谣言所投射出的社会负面情绪概括起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谣言成为恐惧、焦虑等社会负面情绪宣泄的媒介;另一方面,存在于集体记忆中的怨恨、愤怒、不满等社会负面情绪被谣言再次唤醒并放大。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与恐惧情绪

  恐惧是激发谣言产生与传播最直接的一种社会情绪。“在非战争时代的当今中国社会,恐惧型谣言仍是公共事件网络谣言所投射的主要心理类型”[2]。恐惧本身可被视为一种简单化的信息处理,人们借助认知、经历亦或感觉,依照不遵循理性计算的逻辑推演出一些简单的信息来宣泄内心的恐惧。恐惧情绪与谣言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因恐惧而炮制并传播谣言,常见手段就是利用阴谋论与加害妄想来制造和传播谣言,如“望远镜射针伤人摘器官”“因吃猪肉、家禽肉感染H7N9病毒死亡”“百余人抢小孩偷器官”等。新媒体环境加速了此类谣言的传播速度和恐惧情绪的相互感染,恐慌情绪在谣言内容和媒介环境的助推下迅速在社会上蔓延。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与焦虑情绪

  焦虑源于人们对生存、竞争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情绪。谣言满足了人们焦虑时的信息需求,提供了人们试图找寻或创造的“真相”。微信朋友圈谣言的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亲朋好友间互相转发的大量饮食健康类谣言,如“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儿童牛奶饮品含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紫菜是塑料做的”“食用粉丝是塑料做的”“肉松饼是由棉花做的”“有人利用塑料制造假大米”“食盐添加有毒物质”“四种蔬菜都是致癌物”“市场出现人造假鸡蛋”等。有网友表示看完了长辈的朋友圈就像逛了一遍“网络谣言博物馆”,不难看出饮食健康类谣言折射出人们对家人以及亲友身心健康和食品安全的焦虑情绪。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与怨恨情绪

  怨恨式谣言一般指向特定的地域或群体,人们因共同的怨恨情绪集结成“道义共同体”。“怨恨批评不会对内在价值和品质做出任何的肯定、赞赏和颂扬,仅是一味的否定、贬低、谴责”[3]。这类谣言激发和唤醒了根植于人们心底、积怨已久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中的怨恨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谣言集聚并放大。如“圣诞节是纪念杀害中国人的日子”这则谣言,把“圣诞节”“狂欢夜”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号召抵制圣诞节。类似的微信朋友圈谣言还有“抵制日本电影《贞子3D》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等。一些针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利用自媒体宣泄仇官、仇富、仇名人等内容的谣言,往往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在传播过程中易制造阶层仇恨和社会对立。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与愤怒情绪

  当人们无法捍卫自身的利益或权益时,泄愤式谣言便会迅速扩散,“处于不安与焦躁的群体在传播和讨论谣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愤怒情绪,并最终促使集体行为的爆发”[4]。愤怒情绪不仅会促使当事人制造泄愤式谣言,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促使公众产生共鸣,主动参与泄愤式谣言的传播活动。泄愤式谣言具有煽动性,容易导致网民理性的缺失和情绪的失控。一些容易引发网民愤怒的社会问题会不时借助谣言走入公众视线,如“传销将合法”“4个人身上搜出200就是赌博”“交警大队抓摩托车无证驾驶,抓住直接拘留”等谣言的产生极易引发网民情绪上的共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們对公权力滥用的愤怒情绪。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与不满情绪

  社会转型期的不满情绪是利益格局失衡引发心理不平衡的一种常见情绪。社会不满情绪的指向较为宽泛、情绪的激烈程度较低,但也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情绪。不满情绪的发泄通常表现为捏造事实或罔顾事实地乱发牢骚,个体的不满情绪借助谣言的传播引发一致认识和共同不满情绪的产生。宣泄不满的谣言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相对较小,但不满情绪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疏导,便极有可能演化为怨恨和愤怒等更为激烈的社会负面情绪。不满情绪主要涉及具有群众性与普遍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如“中国养老金在2035年将耗尽结余”“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等谣言因与每个公民的切实利益密切相关,均在短时间内引起公众广泛的热议和情绪共鸣。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2042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