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城市遗产中的时间断裂

城市遗产中的时间断裂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1-12 10:0612

摘要:摘 要:动态语境为文化遗产的生长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城市化与遗产实践的并行进程中,城市遗产的场所感被削弱,机械化时间被超越,呈现出碎片化的断裂。上海市遗产实践的若干案例表明,城市遗产发生时间断裂的常见标记是:地方独特性的消

  摘 要:动态语境为文化遗产的生长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城市化与遗产实践的并行进程中,城市遗产的场所感被削弱,机械化时间被超越,呈现出碎片化的断裂。上海市遗产实践的若干案例表明,城市遗产发生时间断裂的常见标记是:地方独特性的消退、城市景观的不连续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疏离。这些标记为城市织补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将遗产保护与过去的多样形态相连,收获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打破单一的城市遗产形象。

  关键词:城市遗产;时间断裂;城市织补

文化遗产论文

  一、时间断裂的提出

  (一)城市遗产研究对时间断裂的关注

  城市遗产指当代城市的历史遗留物,即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遗产或城市纪念物[1]。在遗产概念随城市发展而拓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习俗信仰等对空间与环境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生活实践也被纳入城市遗产范畴。城市遗产的相关研究,聚焦实体空间探讨其异质性的较多,但少有以时间断裂作为切入点的案例。Kadri Kasemets[2]对废墟遗产的时间进行过阐释,认为时间断裂可以被描述为自然时间对先前社会时间的超越。Hartog[3]提出遗产表现为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断裂的迹象,是从一种记忆状态向另一种记忆状态加速转变的实际体验。在城市化与遗产实践的并行进程中,城市遗产的场所感被削弱,时间的单向流动时常被打破。巴什拉认为时间的本质在于突发的瞬间[4];本雅明相信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爆破历史的连续统一进程,而不以单纯的时间衡量历史[5];吉登斯[6]认为断裂性是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在许多关键层面,现代与之前都存在不连续。以上研究都体现出对整体结构下出现的空隙与断点的强烈关注。从断裂视角观察城市遗产的时间秩序能为遗产实践提供新的灵感。

  (二)时间断裂对遗产保护的影响

  时间断裂,指遗产在时间秩序上的断层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群在时间感上的不连续。这里的“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层面作为衡量尺度的机械化时间;二是人在脱离计时工具的条件下对延续性与顺序性的觉知,即时间感。在城市环境下,依据时间断裂的表现为遗产保护开辟新空间,可以令参错的时间层面变得贴近。我们既要关注断裂处滋生的问题,也要重视在动态语境中及时调整理念,科学评估修复方法,达成各种资源的可持续配合。纵观近二十年来城市遗产保护的重要理论,《西安宣言》发展了周边环境的概念,突出了亚太地区与中国特色[7];《魁北克宣言》旨在对场所精神进行维护,强调了人的参与[8];《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呼吁采用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HUL)将文化遗产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9];“织补城市”的理念注重保护城市文脉,提升城市识别性。以上理论都潜在涉及时间断裂的修复。

  二、时间断裂的表现

  时间断裂发生的本因是遗产的连续性。福柯将博物馆等场所称为异托邦,认为在这种场所中时间一直不断地集聚,栖息在时间的顶峰,遗产场所独立于时间之外,包含所有时间、时代、形式,是对于时间的一种无限的连续不断的积累[10]。遗产的连续性与遗产自身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生命规律产生矛盾,使得时间断裂的发生成为必然。从外部诱因分析,城市空间的流动性、遗产开发的功利性、人的怀旧情绪与现代化的悖反、城市主体和他者的争议、遗产的累积性与个体生命片段性的矛盾等,均有可能作为变量,加剧遗产时间断裂。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变迁较为剧烈,地方独特性的消退、城市景观的不连续以及人地关系的疏离,是上海城市遗产发生时间断裂的显著标记。

  (一)地方独特性的消退

  城市遗产中的时间断裂时常体现在建筑群新旧分布断裂、内外风格断裂、今昔功能断裂,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群知觉断裂、行为断裂等。David Harvey指出,断裂包含某种程度的普遍性和说服力[11]。常有本不该发生的事确凿发生了,这种断裂可被形容为是一种突然性,指在传统环境下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现象。当地域的时间轨迹被中断,地方独特性便随之削减。

  石库门是上海最具特色的居民住宅,脱胎于中式传统四合院,采用石料作为门框,建筑形态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对称的特点,总体分布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不仅展现着上海特定历史背景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承载着里弄社区中密切的邻里关系。新天地曾是一个石库门建筑旧区,位于淮海中路南侧,如今是一条集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步行街。这一区域映射出典型的时间断裂:老式建筑的门牌和外表还在,内部已被改造为现代化商铺。如此“上海风情”在内在表达上已然遁入同质化的窘迫中。穿梭在新天地的巷弄,能依稀触及旧上海时刻,但一踏入建筑内部,一种去地方化的世界时间扑面而来,内外断裂成了新天地最明显的时态标记。

  (二)城市景观的不连续性

  城市景观是从多个角度对城市意向的表达,是从物质与非物质领域对城市特色的诠释,最能揭示城市遗产的时空状态。Tiamsoon Sirisrisak[12]将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行了归纳,包括建筑、天际线、循环类型、眺望风景、小尺度元素、植被等物质要素,以及城市功能、地名方言、社会传统、历史故事、生活方式、饮食、当地信仰与智慧等非物质要素。

  上海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全部分布在上海的浦西老城区,这些区域依然聚居着很多老上海人。从《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布图》(2004版)与《上海商业面积分布图》(2019版)的对比中可看出,传统与现代的切换就在转角之间,物质元素与非物质元素错愕交织,形成城市景观的断层。

  在虹口区海伦路附近,城市景观的断裂性更加明显。路口远眺,上海金融中心、东方明珠等现代标志建筑赫然矗立;近处却是一片老式民房,沿街房一层挂着手写的店铺招牌,二楼的竹竿上晾晒着衣服,老人坐在家门口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巷弄里追逐玩耍。这些图景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奇妙地指向过去:装潢、街景固化着过去,方言、人际延展着过去。然而周边林立的摩登建筑和现代化的天际线则急于书写另一幅时空图景,无法挽留的遗产与时间流逝的冷酷交织碰撞,巨大的时间断裂被标注在咫尺之间。

  推荐阅读:《中国文化遗产》(双月刊),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主办单位:国家文物报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8167.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