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含有“止”部相关部首的汉字教学研究

含有“止”部相关部首的汉字教学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1-04 11:4812

摘要:摘要:本文研究止部及其相关部首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找出现代仍沿用的与止部形义相关的的九个部首。通过调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这九个部首的收字情况,得出部首所处汉字的位置信息,确定这些部首的位置固定性。并且对《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

  摘要:本文研究“止”部及其相关部首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找出现代仍沿用的与“止”部形义相关的的九个部首。通过调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这九个部首的收字情况,得出部首所处汉字的位置信息,确定这些部首的位置固定性。并且对《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丙、丁级字中部首所涉汉字进行搜索,找出129个相关汉字,再以这些汉字为线索,统计出《大纲》中的所涉词汇。同时基于中山大学留学生汉字偏误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查找留学生的错字偏误和别字偏误,并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汉字分级教学法、运用汉字构字理据和汉字·语素·词的教学策略。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偏误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与“止”部相关部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止”部 ;部首; 汉字 ;教学; 对外汉语

汉语教学论文

  一、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汉字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是举足轻重的一大教学点,过好“汉字关”是学好汉语的基础,中国人要辨别同音字的字义一般是靠汉字的表意情况。英语是表音文字,一般一个音对应一个词,不会出现像汉字这样同音混杂的情况,所以学好汉字才能学好汉语。

  目前对于“止”部及其相关部首的文字学层面上的文献颇为丰富,文献中都涉及了止部及其相关部首的字形、字义或文化内涵上研究,但是却未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作出过研究或者教学建议。同时留学生在这方面的偏误现象较为突出,如何帮助留学生改正偏误的问题较为迫切。

  二、“止”部相关部首的界定

  根据李立颖(2015)对《说文》中与止部形义相关的20个部首的统计,即“止、癶、步、此、正、是、辵(辶)、彳、廴、?、行、足(?)、疋(?)、夊、之、攵、走、履、先、出”,并基于现代的用字情况,考虑到现代汉语中已有部分部首不再担任部首职能,我们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当下部首的分类情况,把至今仍沿用的“止、癶、辵(辶)、彳、廴、足(?)、疋(?)、夊、走”共9个部首界定为与本文所研究的部首。

  三、《大纲》中“止”部相关汉字及词汇的分布

  汉字方面,《大纲》中与“止”相关部首的汉字有129个,与《现代汉语词典》的数量不同,这说明了教汉语学习者不能单纯依照《现代汉语词典》某部首下收字的多少而进行教学重点的排序,而要遵循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大纲来确定教学重点。

  词汇方面,与“止”相关部首的汉字所涉词汇中,甲级字分布的词语最少,丁级字的词语最多,由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为量的积累模式,因此学得越深,词汇量也越大。此外还有一些本身组词能力强的字在甲级、乙级、丙级、丁级词中也均匀分布,比如“得、过、还、复、起”等字,在其对应的甲级、乙级、丙级、丁级词中的数量较为均匀。

  四、外国人学习与“止”相关部首汉字的偏误

  (一)错字偏误

  外国学习学习汉字时产生的错字属于字本体的偏误,本节内容基于中山大学留学生汉字偏误语料库,从笔画的缺失、增加与错位,部件的缺失与替换的分类角度讨论汉字偏误的现象与原因。

  1.笔画缺失

  笔画缺失指留学生书写汉字时缺失了某個笔画或是笔画不完整的现象。

  2.笔画增加

  笔画增加指留学生书写汉字时增加了某个笔画的现象。

  3.笔画错位

  笔画错位指留学生书写汉字时把某个笔画的位置写在了其他位置的现象,一般体现在笔画组合方式错误。

  4.部件替换

  部件替换指留学生书写汉字时将某个部件替换成其他部件且替换后为错字的现象。

  (二)别字偏误

  1.音同(近)形异类

  这一类偏误表现在别字与正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相差很大,如“得”字,外国人会写成“的”字,如:“我觉的吃绿色食品比较好。因为不会饿死。” 由于“得”与“的”读音相近,所以学生会出现偏误。

  2.音同(近)形近类

  这一类偏误表现在别字与正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相差不大。这类偏误由于音、形相近,对于留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如“跟”会写成“根”,例如“应该很他们的亲戚们谈一谈”。“跟”与“根”读音完全相同,右边均为汉字形旁,形旁相同,因此出现偏误。

  3.音异形近类

  这一类偏误表现在别字与正字读音相差很大,而字形较为相近,如“边”会写成“力、迅、近、过”。“边”右上角的“力”与“力”完全相同;“边”与“迅、近、过”读音不同,但是形旁都为“辶”,而且“迅、近、过”的右上方笔画比较简单,字形也相近,因此出现偏误。

  4.音异形异类

  这一类偏误表现在别字既不与正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差也很大,偏误原因复杂,比如“道”会写成“要、章”,例如“这要题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难。”“章理我们都懂,只不过做很难。”“还”会写成“巴、设”,例如“她不仅考上了大学,巴家里的债务还清了。”

  (三)偏误原因分析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汉字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对与许多母语为表音文字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无可避免地要把自己学习母语的方法来学习汉字,如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读/?/的音可以有a、ur、er等组合,只要记住这些组合他们就能读出音来,因此,当他们写“很好”的“很”时会写成“恨、狠、跟”,因为他们把汉语拼音en替换成“艮”的写法。在汉字的构成中,我们把这类能表示读音的符号称为声符。

  学生产生的笔画错位的偏误原因是笔画组合意识淡薄,这同样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普拉克特(C.Practor)提出“难度等级模式”的第四级为,当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全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汉字讲究笔画的书写与笔画的组合方式,当留学生初次接触汉字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项目,除了要先学习汉字笔画书写,还要记住笔画之间的组合方式,因此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

  推荐阅读:《汉语言文学研究》(季刊)创刊于2010年,是由河南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生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807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