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欧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茶商形象研究

欧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茶商形象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培育和利用茶树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并成为社会各阶层都喜爱的饮品。但就目前资料显示,欧美文学作品中的茶商形象描写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欧美经典文学作品中茶商形象的研究,

  【摘要】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培育和利用茶树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并成为社会各阶层都喜爱的饮品。但就目前资料显示,欧美文学作品中的茶商形象描写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欧美经典文学作品中茶商形象的研究,增强国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弘扬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传播中华茶文化,让茶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字】茶文化;茶商;茶商形象;文学作品

文学论文发表

  作者:瞿可盈 张婧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茶树的起源问题一直被讨论,相传是神农前辈在尝草药时无意发现所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曾说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随着考证技术和研究的发展,中国西南地区被证实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发展于巴蜀地区。西汉时期,成都就已经成为我国茶叶的消费中心和世界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后又逐渐传遍全国。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宋元时期,由于国势强盛,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茶叶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明代郑和的七下西洋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茶叶的对外输出。我国最早的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记录是在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由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从此,茶叶成为荷兰人最喜欢也是最时髦的饮料,在其宣传和影响下,茶叶风靡英法等国,成为世界各地各阶层都喜爱的饮品。

  1.茶文化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茶之风于唐朝兴起,经济文化繁荣,民风开放,无疑为茶叶的发展创造条件。随着古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饮茶之风,开始学习如何种植和加工茶叶。茶,逐渐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风尚。在诗词歌赋极为丰富的唐朝,茶文化更是自然本质的体现,品性的高洁代表。人们更是开始追求茶品,茶性,茶道,苏轼爱茶,则有“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白居易爱茶,则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陆羽爱茶,则有“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雅” “静” “洁” “廉”的追求不仅提高了人们道德修养、个人情操,更是增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以茶雅心,陶冶情操;1茶之兴是一个时代经济繁盛的产物,文化丰裕的绵延,政治稳定的升华,更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文明的进步。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世界文明和经济进步做出过特殊的贡献。在古代,茶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支柱,不仅带动国内小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利用丝绸之路带动对外经济的贸易往来。2在茶叶贸易中,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为资产阶级掌权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建立发展;除此以外,茶叶发展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茶文化的产业需求也正不断趋向成熟 。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艺开发、茶饮、茶礼、茶仪、茶会等多种茶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中外市场占用额,不断提升品牌,拓展规模,在所在地已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茶的发展与兴盛主要起源于唐宋时期,明代开始不断向外传播。在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中国广州和澳门等地,了解到当时人民的饮茶之风,受当地居民影响开始喝茶,此后葡萄牙人开始饮茶并且从事茶贸易以牟取高额利润。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远东的海上贸易,他们将从中、日买来的茶叶集中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然后运回荷兰,正式开始欧洲茶贸易。1650年又将中国红茶输送到欧洲。因此,荷兰也成为欧洲最早饮茶的国家。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直接进口中国茶叶。在18世纪初,安妮公主以爱茶出名,尤爱午后饮茶,这也让当时的英国形成了“下午茶”的风气。

  美洲大陆同样也开始饮茶风气。1690年,波士顿的中国红茶开始出售,至此传遍美洲各地。茶叶的盛行也让它在美国独立后,成为中美贸易的第一通货物。1784年2月,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载茶叶等满载而归,这是美国商船直接来中国输入茶叶的开端。茶在美国成为了仅次于咖啡的第二大销售饮品。

  茶叶作为有机生物难以保存,但仍有为数不多的考古事件,如“瑞典东印度公司 ‘哥德堡号’沉船”、“荷兰东印度公司‘凯马尔德森号’沉船”和“英国茶船‘卡迪萨克号’”,而这些同时也见证了茶叶通过海上贸易向世界传播的过程。3

  3.中西方文学中茶商形象对比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对外传播与发展,贩茶者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但在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多把贩茶者刻画成一些重利轻义,薄情寡义的负面形象。描写茶农形象的诗词文学作品更是少之甚少。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其中一句“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天子尝新,王公要抢先,世人嗜饮茶,就连诗人饮茶也如临仙境,但是卢仝笔触一转,站在黎民百姓的角度想到即使这样,也千万不能忘记茶农,不能忘记他们采茶时所受的颠崖之苦。还有诗人袁高的《茶山诗》中的“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刻画出及其悲苦的茶农形象。宋代苏轼的《新城道中二首》中的“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则描绘了因下了几日春雨而给茶农带来喜悦心情的质朴形象。元末的高启的《采茶词》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描述采茶姑娘们一边唱歌,一边进行采茶比赛的欢乐情景。制成的茶叶要分级,最好的献给官府,一般的卖给商人。采茶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这些山村人家不得种粮食,只有以茶为生计。在我国文学中对于茶农的形象多以刻画为受压迫的贫穷质朴的农民形象。相反此时茶已经在国外广泛传播,成为贵族阶级喜爱的饮品,而茶商茶农并没有被普遍提起,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外传》中更多的描写的是平民与茶商之间的对话。在欧美经典文学作品中多以描写下午茶,茶话会等来体现茶文化。英国文学作品《罗伯特艾尔斯梅尔》以及小说《大卫格里夫》还有英国作家夏洛蒂布朗特的《维莱特》的作品中就有对茶文化场景的大量描写。

  推荐阅读:有哪些权威的天文学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776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