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脱贫攻坚与老区发展的点滴思考

脱贫攻坚与老区发展的点滴思考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就十分关心、关注和重视老区苏区的脱贫致富。他曾多次深情表示,饮水思源、勿忘老区要把握好闽东老区这个闪光之处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宁德市各级党组织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就十分关心、关注和重视老区苏区的脱贫致富。他曾多次深情表示,“饮水思源、勿忘老区”“要把握好闽东老区这个闪光之处”“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宁德市各级党组织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大力传承弘扬老区革命传统,把推进脱贫攻坚与加快老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动,确保全市老区基点村和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脱贫攻坚论文

  一、强化重大项目支撑。革命老区,总体发展比较滞后,大部分属于后发地区。2019年5月,总书记调研考察江西赣南地区的发展,对我们很有启发。赣南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立足丰富独特的稀土资源,推动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2018年江西省首个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赣州揭牌成立,由中科院与江西省联合组建的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7个“国字号”“高规格”的科研平台落户赣州。近两年,赣州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0多项,争取项目经费近9000万元,在承担项目数和获得资金方面均列江西全省第二。拥有实力较强的研发机构和平台14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270多家。项目带动,让赣州已从老区一跃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范本。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宁德四大主导产业,让宁德多抱几个“金娃娃”,多上几个大项目、好项目。从大的方面看,就是从项目布局上,支持宁德老区发展。宁德市在老区脱贫攻坚中也坚持山海联动、项目带动,特别是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项目招商,推动上下游配套项目向屏南、寿宁、周宁、柘荣等基础薄弱的老区县延伸布局,推动沿海与山区共享发展红利。比如,在屏南县,随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化项目、米艾西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南非发饰制品生产项目等项目即将竣工或试生产,以及瑞幸咖啡烘焙屏南基地项目、宝沃汽车发动机生产研发基地建设项目、福清德茂车用无纺布胶带生产加工项目等签约落地并相继动工建设,屏南的百亿产能即将激活,正初步形成大型央企、大型外资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集聚投资的“洼地”效应。下一步,在布局重点项目时,要大力推动优质产业链项目向全域深化拓展,注重把山区资源、劳力、生态等优势,与沿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基础配套互联互通、产业项目相互协作、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辐射聚集效应。

  二、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老区往往都是欠发达的地方,大多没有被深度开发,生态环境往往保护得比较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指出,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近年来,我市一些老区村通过借助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带动了经济强起来、群众富起来。比如,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依托环境优势, 建成人工淡水养殖水库和现代标准化有机茶园,积极打造“绿色田园”“慢生活”等旅游品牌,去年游客量突破40万人次,成功获评国家级3A景区,真正让村民在绿色产业中创收。浦源镇紫云村是周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自然风光优美,这几年村里主打生态农业牌、乡村旅游牌,吸引各地游客蜂拥而至,实现了向生态环境要效益的目标。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凭借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林地资源,推进1200亩黄振芳家庭林场开发,积极发展特色林下经济,采取“公司+支部+村民”模式,带动村民致富、村财增收。

  生态优势是老区发展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一定要以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老区的发展和脱贫攻坚,还得坚持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的路子,既要坚定不移地守好生态红线,也要想方设法释放生态红利,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产业、绿色经济,进一步呵护好青山绿水,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是实现老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2018年,福建省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水果、林竹、食用茵等10大特色产业的总产值达1.5万亿。宁德市委、市政府像抓四大主导产业一样抓“8+1”产业振兴(茶业、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中药材、林竹花卉及旅游),力争2020年全市培育形成7个超百亿、2个加快向百亿目标迈进的全产业链,乡村特色产业链总规模突破1600亿元。

  从乡村看,福安虎头村,闻名全省的“桃花村”,水蜜桃是其特色产业。千亩连片桃园,年产鲜桃1200多吨,产值达2400多万元。产业支撑,以农带旅、以旅兴农,举办桃花节、采摘节,开发桃胶、桃花酒,发展“桃家乐”,打造最美畲村如火如荼。寿宁县大安乡水洋村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引进了省秾芳园林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樱花种植示范园、富硒富锌水稻种植基地,为村民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柘荣县宅中乡引进港资成立企业,流转全乡近6000亩茶园建立“闽东红”茶叶基地,年可为群众每亩增收近万元。宅中乡赤岩村与在外乡贤企业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林下种植铁皮石斛、黄精、灵芝等中药材,辐射带动8个行政村一起发展。屏南县代溪镇以挖掘传承北墘老酒传统技艺为龙头,建设黄酒文化广场、打造黄酒品牌等,年产量达6000多吨,产值近亿元。

  高质量脱贫攻坚、高质量乡村振兴,离不开高质量产业发展,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業化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搞活流通环节,增强科技支撑。这其中,搞活流通环节方面就大有文章可做,一些地方建立百香果、葡萄等行业性产销联盟的做法就很好。

  四、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老区村通常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比较落后,发展后劲不足,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有的甚至长期负债。近些年,宁德市大力实施老区村民生补短板工程,极大促进老区村旧貌换新颜。全市1896个老区行政村全部实现统一供电、供水,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全市老区行政村100%通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但尽管如此,我市老区村在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与群众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老区村医疗水平低、医疗人才匮乏。就拿寿宁县犀溪镇甲坑村来说,距离镇区10多公里,教育、医疗条件极为落后,老百姓一碰到头疼脑热,就得跑到10多公里外的集镇去看病、就医,极为不便。还有,霞浦县水门乡八斗贝村存在教育短板问题,全村人口963人,共有71名学龄儿童,其中66名在距离村约10公里的城区小学就读,剩余5名在村里简易教学点上学,由一名69岁的退休老教师负责全部教学课程,虽然解决了教育问题,但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发展而言,都有很大差距。

  推荐阅读:脱贫攻坚要找准生态环保科技抓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751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