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记忆再生产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的思路与策略

记忆再生产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的思路与策略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记忆。档案资源开发是记忆再生产的重要形式,其内容、过程及结果蕴藏着记忆再生产的功能。记忆再生产能为档案资源开发提供新思路,引导其由尊重历史真实到尊重记忆真实、由关注内容研究到关注记忆发掘、由强调

  摘要: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记忆。档案资源开发是记忆再生产的重要形式,其内容、过程及结果蕴藏着记忆再生产的功能。记忆再生产能为档案资源开发提供新思路,引导其由尊重历史真实到尊重记忆真实、由关注内容研究到关注记忆发掘、由强调需求满足到强调记忆认同、由输出档案产品到输出记忆能量。为了发挥记忆再生产功能,档案资源开发需要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开发形式、开发路径方面积极调整与作为,把握记忆脉搏。

  关键词:社会记忆;记忆再生产;档案资源开发

历史档案

  《历史档案》(季刊)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全国历史类中文核心期刊,是全国首家刊布历史档案的刊物。

  “就像凡德伊的七重奏一样,其中的两个主题——毁灭一切的时间和拯救一切的记忆——对峙着。”在历史长河中,时间不顾一切地向前延伸,扔下一堆历史碎片后不断流逝;记忆又不辞辛苦地拾起时间的残屑,努力拼接、打磨,不断留传。“一扔一拾”之间,历史演变可现。而这“拼接”“打磨”,其实也是记忆与时间抗衡的再生产过程。所谓记忆再生产,即对社会记忆进行反复再现与加工复活的生产活动与过程。

  社会记忆必须有一个重要的“辅助性工具”[1],记忆再生产也需借助一定的实在工具来实施。档案作为一种记忆工具和留存,其原始记录性和记忆属性是参与记忆再生产的资本。档案资源开发作为最具再现与加工潜力的生产环节,实则与记忆再生产的发生过程不谋而合。因此,厘清档案资源开发与记忆再生产的关联,“将信息组织、加工的观点融入社会记忆内容再生产中,系统分析信息加工与(社会)记忆重构、形塑的关系”[2],能够探索档案资源开发的新路向,亦是对档案资源开发本身的价值再定位与再生产。

  1档案资源开发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社会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流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唤起、重构、固化和刻写。[3]档案资源开发的内容、行为、过程以及结果都蕴藏着记忆再生产的成分,展现了与社会记忆的双向互構。

  1.1档案材料编纂——记忆唤醒与再现

  档案材料编纂是最典型的档案资源开发活动,其对记忆的唤醒体现在内容和意义两方面。首先,档案是历史的记忆,特别对于珍贵历史档案而言,因其作为“孤本”不可再生,致使个中记忆常被禁锢。记忆是可再生的,档案材料编纂恰使“孤本”档案以新样态再生,也伴随了一段因限制利用而尘封的记忆内容的唤醒。此外,档案工作与社会需要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对于存储于档案的记忆,内容唤醒只是表象,意义唤醒才是归宿,档案材料编纂会有意地使档案记忆在当下的社会背景结构中释放新能量。如自古至今的政治活动多将档案作为控制的对象及手段,热衷通过操纵档案记忆来建构符合其利益需要的“历史”,构筑起档案记忆的现实意义。

  保罗·康纳顿认为,“记忆的恢复借助了外来原始资料”[4]。就原始性而言,档案无疑是最具信服力的。档案材料编纂将过往一定时期、区域、事件或人物的零散记忆加以整合汇聚,呈现出一段真实完整的原始记忆,实现了记忆的跨时空再现。另外,随着档案资源类型演化,新样态、新群体、新领域的档案不断出现,加之现今的档案材料编纂渐从“小编纂”向“大编纂”、从“传统编纂”向“现代编撰”演变,不同档案中的多样记忆会结合新的时代内容不断以新的编纂形式反复呈现,继而实现社会记忆的多维延续和稳定传承。

  1.2档案内容开发——记忆加工与建构

  加深档案内容研究,是决定档案资源开发质量的关键。档案内容潜藏着记忆内容,档案内容开发伴随着记忆内容的再生产,并且“纵深指向内容背后的意义与记忆生产”[5],档案资源开发一直都潜在地以内容为着力点进行着能动的记忆加工建构行为。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档案资源开发受到国家政策、社会框架和价值观念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合力推动,并且在档案资源开发始终强调方向性和需求性的原则下,拥有显著社会性的开发主体对档案内容所进行的选择、组织、表达等行为表面是对档案价值功用的挖掘,却多少暗含着在“当下中心”的立场上对档案记忆的塑造及其意义的构建,或为强化集体认同,或为加深价值导向,或为维系社会秩序,从而以档案内容的加工完成对记忆的建构过程。如央视的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其对档案文物的选择以及通过“讲述+演绎”的方式进行的内容开发与加工,实际上正是对记忆的重塑,旨在凝聚民族共识、构筑文化认同,是以“现在”为中心的记忆激活,带有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导向。德国哲学家本雅明说,记忆并不单纯是过去的再现,它拥有忘却与写入两方面。[6]档案内容开发的过程既存在着“忘却”的维度,也部分执行着“写入”的操作,使得档案记忆在新的社会背景与框架下延续、更新和适应。

  1.3开发成果利用——记忆传递与新生

  记忆再生产不仅是对记忆施加各种操作的行为过程,而且关注生产结果对社会记忆形塑和重构的影响。档案产品是档案资源开发的最终成果,也为档案记忆找到新的寄托。“被认知才能被记忆,特定的档案记录首先必须进入当下人们的认识和情感领域方能真正参与到社会记忆的构建中去。”[7]档案产品最终要面向社会提供利用,而这恰是档案记忆传递和固化的过程,也是成果中暗含的记忆客体和记忆元素被记忆主体感知和提取的过程。随着开发成果被不断地交流传播,记忆也实现了广泛传递和多重再现,经由这一过程机制,记忆便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人心、内隐于社会。

  同时,记忆传递也伴随着记忆新生。在档案产品被用户利用和吸纳的过程中,一方面,当中的记忆会随之入脑入心,重塑着记忆个体的原有记忆而形成新的记忆结构。正如加拿大档案学者欧文斯所述,“保存在档案馆里的书面文字具有确定和改变我们信以为真的那些记忆的力量。”[8]而随着档案产品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得以利用,必将在客观上构成记忆共同体的新记忆,形成记忆“共鸣”。另一方面,基于社会不同层面的接受与认知,还会衍生出新的记忆形态。一种档案产品中其实显在和潜在地蕴含着多种记忆类型,成果被持续利用的过程也是新记忆形态不断被挖掘激活的过程。

  2记忆再生产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2.1由尊重历史真实到尊重记忆真实

  求真存实,尊重并维护档案的历史真实性,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自觉。记忆与历史相互蕴含,却非完全等同。在社会记忆视角下,重要的已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而是根据现实需要被建构和被回忆的历史,在传承和加工过程中再生产的记忆,也并非把历史事实分毫不动地予以复刻。为了实现档案资源开发满足于记忆传承、建构和控制的需要,尊重历史真实的准则或可作出理性“退让”和“重构”,变为尊重记忆真实。档案是社会运行的真实记忆,是社会记忆的真实表达,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留予记忆一定的可开发、可介入空间。尊重记忆真实并非是对档案所记录历史真实的抛弃和否认,而是一种继承、吸收与改造。因为记忆真实从内涵上来说首先即包含有历史真实的成分,此外又将历史社会发展背后真真切切地受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而满足和反映社会运行需要的真实记忆元素涵盖其中,是记忆主体介入社会客观存在之后的结果。“在社会记忆再生产中,内容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样’传承,内容的建构也不是毫无历史根基的建构,而是传承与建构的交织。”[9]因此,记忆再生产既需要档案资源开发充分利用档案的原始记录优势,以原有记忆为参照;又需要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适度生产和发挥,把握记忆真实。

  2.2由关注内容研究到关注记忆发掘

  从重视档案内容到重视背后的记忆,这是记忆再生产赋予档案资源开发关注点的突破与转移。档案工作是历代社会的重要建制,归档作为社会记忆留存和传承的机制之一,既是记忆的过程,也是记忆的结果,记忆显在及隐在地内含于档案内容的字里行间。不过档案记忆不会主动地表现出来,这就提醒档案资源开发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同时,重视其中所隐含的记忆元素,对其进行发掘、重建、加工、复活,借助文本系统再现记忆系统、塑造意义系统。应当看到,一方面,记忆再生产自其源起即表现为绵延不绝的过程。这种绵延体现在时空中,累积或更新的档案记忆一再地充实其中。[10]对于档案资源开发而言,要针对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斷形成的档案资源,在内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需要进行不断的记忆提取,反复地进行记忆再现、传承,体现当时性与延续性的统一。另一方面,记忆再生产是吐故纳新的过程,并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意义上的更新与创造。[11]档案资源开发除了发现与展示档案内容中存有的记忆以外,还应深掘和构建某种记忆在一定的社会结构框架和时代背景之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记忆解读、加工和增值,注入新的记忆内涵,超越表面历史现象,体现内容性和意义性的统一。

  2.3由强调需求满足到强调记忆认同

  档案资源开发应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只是记忆再生产提示要对“社会需要”作进一步理解,窥见档案信息需求中的社会记忆需求。宏观上,需要重视档案资源开发对于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形成广泛记忆认同的积极作用,继而实现记忆在增强集体归属感、提升社会凝聚力、传递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功用。如上海市档案局(馆)牵头举办的“70年记忆见证上海传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档案展”,通过百余件珍贵档案回溯了上海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在重温历史记忆中凝心聚力,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集体记忆认同,继往开来。微观上,每个人、每一群体都多少存在自我和集体认同的基本需求,档案资源开发恰可通过开放参与或强化社群叙事等方式构建集体记忆进行切入,帮助实现这份需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508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