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论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特点和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特点和变化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这篇校园文化论文发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特点和变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内在精神和校风的具体体现, 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所积淀的历史传统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的总和, 它往往展示出学校特有的内在精神理念和人文价值取向。 关键

  这篇校园文化论文发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特点和变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内在精神和校风的具体体现, 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所积淀的历史传统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的总和, 它往往展示出学校特有的内在精神理念和人文价值取向。

  关键词:校园文化论文投稿,新媒体;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力;弹幕

校园文化论文投稿

  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新闻舆论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变化及新特点,需要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去发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通过建设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以提高其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校园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变化及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娱乐用户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六成网民使用线上政务服务,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网络安全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所以说新媒体对我们的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需要我们认真去认识和理解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内涵。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新闻舆论注重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新媒体在校园网络文化及新闻舆论传播方面有以下特点:

  (1)手机、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收看收听成为新的潮流,青睐标题、喜欢读图、偏爱实用简洁的文章等已成新的习惯。

  (2)新媒体让互惠分享的网络空间成为可能,新媒体降低了沟通成本,网民更愿意拇指一动分享给朋友,而年轻网民快速传播和渗透式分享的行为让信息资源被整合和创新,正产生着新的价值。

  (3)新媒体推动网络评论去打破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让近半的网民乐意发表评论和个人意愿,特别是大学生的舆论表达意愿强烈。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变化

  2005年全国主要大学实行BBS实名制,校园网络文化进入理性发展的良性阶段。同时在校学生是最乐意表达、最活跃、最稳定的网民,所以新媒体环境必然引导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发生新变化。

  1.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从理想性变化为开放性、多元化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要敢于怀疑和勇于创新,具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为新媒体的便捷性和低成本的快速广泛传播,带来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开放性。通过新思维、新信息来提供创造性的开放环境,形成自主、开放性、多元化的校园网络文化特征。

  2.新媒体的条件下校园网络文化的可塑性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同时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辨证特征。一般的大学具有自己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制度措施,具有稳定性。网络及新媒体条件下,信息是瞬息万变的,内容和传播也是与外界同步,即时更新,并且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因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统一的特征。

  3.新媒体中新闻舆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相互促进同学们最为关注的热点依次为社会热点、时政新闻、休闲娱乐和校园动态;根据校内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面对舆情信息,一半多的同学首先想到的是求证信息的真实性,三分之一的同学在密切关注之余还会主动参与传播评论。而且,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自媒体的兴起,它们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注入勃勃生机,我们应该利用互动性来引导学生新媒体明确平台定位,明晰发展方向,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新媒体条件下校园网络文化及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条件下校园网络文化及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体现以下四方面。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设意见。

  (一)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冲击

  虚拟网络和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也给大学生思想的形成、教育主流渠道的建立带来了挑战。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和虚拟网络文化,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甄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道德感知易陷入困惑、模糊或者迷茫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其纲领和核心灵魂,在打造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民主平等的校园制度文化,让高校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1]。

  (二)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权威性、专业性有待加强

  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在机构的权威性、管理队伍专业性、人员组成结构合理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特别是人才配备还需进一步强化,需要专业性强的专门人才,例如要求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舆情处置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所以我们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强和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的功能建设[2]。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有一定的下降

  新媒体的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和教学体系、内容要素等多方面跟现实需求都有些脱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条件,增强校园网络文化实效性,为思政教育提供基础支撑。当然,我们还应该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

  三、针对新媒体运用新技术来引导新闻和舆论的传播

  (一)信息主动推送

  利用大数据技术等方法进行学生信息需求和兴趣点分析,然后在校园网中针对特定用户,推送其需要的、感兴趣的新闻及信息资源。主动推送技术可以减少网络上搜索的时间,提高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和传播速度,充分发掘和利用了信息的价值。当然我们还要掌握这一主动权来引导新闻和舆论的传播。(二)弹幕信息的监测和引导在视频弹幕所产生的数据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利用语义分析技术和算法,结合数据挖掘工具开发视频弹幕信息挖掘应用软件,进行语言、语义情感、情绪方面分析和监测,引导大家共同维护和谐、干净、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也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的网络情绪,及早进行舆情引导、宣传、预警和管控;还可以为视频制作者提供丰富的参考依据,丰富正面影响的内容,减少或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从而减少视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三)掌上校园是网络文化教育的新阵地

  掌上校园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便捷的信息资讯,也是校园沟通和服务重要载体,地位很重要。应该把掌上校园建设成为校园新闻和舆情的集散地,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内容建设,例如利用3D打印机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借助动态平衡车、轨道等设备实现特效拍摄,让掌上校园成为网络文化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四)打通线上线下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布、APP传播各种信息,激发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新媒体平台百家齐放、相互触碰、参与讨论,把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校园文化活动打通,进行多样的文化宣传教育。

  四、建设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通过手段建设和创新、渠道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内容建设和技术应用创新,确保信息渠道通畅无阻,接收快捷方便。要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以及网络传播规律,正确掌握、运用现代传媒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充分发挥各类媒介各自的优势,通过设计出合适的算法和模型分析大学生的需求和喜好,提高内容推送的精准程度,在传播平台建设和创新上尽其所能提高我们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参考文献

  [1]徐稳,杨素群.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84-87.

  [2]吴彬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35-38.

  作者:林丽芝 许发见

  推荐阅读:《大学生》(半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性权威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wyi/1234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文学历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