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灯具材料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灯具材料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灯具所使用的主流材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不同材料对灯具的结构、功能和形态美感的表现作用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材料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情况。文章通过收集国内外灯具发展历程的典型案例,从材质、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方面展开分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灯具所使用的主流材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不同材料对灯具的结构、功能和形态美感的表现作用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材料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情况。文章通过收集国内外灯具发展历程的典型案例,从材质、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从中提取出各年代灯具设计的审美理念与工艺特点,阐述不同时代背景下灯具的设计创新。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灯具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下人们对于照明灯具功能的诉求,以期为相关灯具设计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灯具设计;材料;发展变迁

  1灯具材料的变迁

  1.1青铜灯具

  在战国时期,就有着关于灯具的文献记载。战国灯具的发展得益于当时青铜文化的盛行,作为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以其质地坚硬、韧性好、熔点低、易于成型、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等多种优点成为这个时期灯具材料的主体。青铜灯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俑灯,造型均为人持灯状,持灯方式各不相同,造型精致。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秦汉时期青铜灯具在战国灯具制作工艺上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作为中国古代青铜灯具中的代表之作,长信宫灯(图1)以其精致华丽的造型特点、独具匠心的内部结构,以及所蕴含的环保理念被誉为“中华第一灯”。虽然长信宫灯的主体材质是青铜,但它却一改以往青铜器浑厚凝重的感觉,整体造型轻巧华丽、生动流畅,宫女持灯跪地的形态栩栩如生,右手与灯罩相通形成烟道,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和环保性。两片弧形铜板灯罩嵌于灯盘的凹槽里,既能左右移动,也能转动,因此可以任意调整灯光的照射方向及照明亮度。表面特殊的鎏金技术处理既增加了灯具轻巧华丽的形态特点,又对长信宫灯的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其在地下历经千年而不失光彩,这种工艺在西汉时达到了顶峰,而长信宫灯则是这一工艺的巅峰之作。

  由于长信宫灯采取分铸套接法,很多构件通过榫卯连接,因此均可拆卸以供清洗、维护,其中蕴含的模块化设计手法也对如今的产品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唐代以前,人們习惯于跪坐,长信宫灯通高48cm放于地上使用,其高度基本符合汉代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

  综合看来,长信宫灯很好地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体现了古人对器物、环境、人多方位的考量,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也是现代设计理念的灵感源泉。

  1.2陶质灯具

  由于青铜的成本高、成型工艺复杂,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主要盛行于贵族阶级,陶器材质灯具则多用于民间。进入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较先秦时代既有继承更有发展,青铜灯具虽然保持发展,但是陶质灯具以更加丰富多样的造型逐步成为主流。

  秦汉时期的灯具设计在注重造型优美的同时,对材质的选择、制作工艺有了更多审美需求,大量铜制器具被釉陶替代,因而陶器得以迅速发展;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成为灯具中的主体;唐代逐步跨入瓷器时代,此时瓷器制作已基本成熟,烧制温度可达1000℃以上。由于灯具材料的选择与灯具的制作工艺有着直接关联,唐代灯具开始运用彩陶技术,各种颜色的釉烧制而成的陶质灯,绝对是当时的“奢侈品”。

  从远古时期的泥质陶、夹砂陶、彩陶再到青瓷,唐代的“唐三彩”可谓是将釉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陶器了。我国唐代流传至今的三彩器物较多,但三彩灯具较少,而河南洛阳出土的一座三彩莲花灯造型规整,釉色艳丽,是三彩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这盏唐三彩莲花灯由灯盏、灯柱和灯座三个部分组成,表面均匀施有红、绿、白三种釉色,它和所有唐三彩一样烧制方式一样,胎料为细腻的白色黏土,经过窑内素烧冷却后在窑釉中加入各种釉料再次烧制,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最终融入铅釉中。铅釉四处扩散、互相交融,从而形成斑斓而又自然的色彩,极为美观活泼,给人以美妙丰富的视觉感受,显示了盛唐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

  1.3铁质灯具

  除青铜、陶瓷陆续成为灯具材料的主体外,在历史的进程中,还涌现了铁质、玉质、石器、木质灯具等。春秋战国以来,因冶铁技术的快速发展,铁器在灯具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汉代时期铁制品已十分普遍;秦汉时期,铁制品逐步取代青铜制品,但总体来说,铁质灯具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豆形灯、多枝灯和器皿灯。

  豆形灯基本形为豆形,是我国最早灯具的形制。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是将许多件单盏灯组合在一起,多个灯盏高低错落,如同一颗繁茂的大树。器皿灯则是取形于原器皿母型的灯具。

  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汉代铁质灯具(图2),圆形底座的中间有一灯柱,向四周伸出灯枝,灯柱顶上站立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可谓当时铁质灯具的代表作。块炼铁是汉代铁器制作材料的锻件,这种海绵状的固体铁杂质较多,合碳量低,质地疏松不坚韧。直至西汉中期,冶铁技术和铁器制造业较为发达,通过反复锻打的方法使之成为早期的“百炼钢”。西汉中期还有不少“灰口铁”的铸件,其硬度较低、脆性较小、耐磨。

  1.4玻璃灯具

  明清时期的灯具发展最为辉煌,材质变化尤为突出,花样不断更新,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尤其是宫灯的兴起让灯具的审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造型独特,外形精美。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骨架,在骨架间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此时的灯具除去照明功能外,精细复杂的装饰使之俨然成为一件奢华的装饰品,尽显帝王的雍容华贵。

  画珐琅宝盖玻璃大吉葫芦式挂灯(图3),这款清朝宫灯顶部是画珐琅的盖子,四周嵌有玻璃。画珐琅又称“洋瓷”,也叫铜胎画珐琅,是一种源于西欧的金属珐琅工艺,传入中国后便受到皇帝的喜爱。我国画珐琅是先在胎器上涂以白色珐琅料入窑烧结后,再在上面描绘图案纹饰入炉焙烧而成,形成既具有玻璃般的透明质感,又具有宝石般光辉效果的色彩效果。

  推荐阅读:基于宿州运河文化的陶瓷灯具设计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2200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