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探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探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基于文献研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剖析其存在职业教育高端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智能制造专业群改造升级指引不明、校企命运共同体缺乏体系构建和适应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通过广东省多所一流高职院校智能

  摘要:基于文献研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剖析其存在职业教育高端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智能制造专业群改造升级指引不明、校企命运共同体缺乏体系构建和适应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通过广东省多所一流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校企共生生态系统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重构。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论文

  在新时代工业4.0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摸索和积累智能制造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和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高技术制造业及先进制造业呈稳步发展态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经济走向高端化。相应地,粤港澳大湾区对高端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旺盛。广东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明确了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的总体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抓住政策支持契机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

  (一)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分析

  1.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为 28 202.49 亿元,比 2013 年提高6 234.62 亿元,年平均增长 5.1%,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见表1[1]。

  从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的行业结构看,制造业占主体地位,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规模明显扩大。截至2018年底,广东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有8 525个,比2013年增长45.7%;资产总计46 022.37亿元,比2013年增长57.2%;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共28 347个,比2013年增长90.49%;资产总计65 752.56亿元,比2013年增长80.64%。(见表2)

  可见,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明显提高,充分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2014—2019年,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整体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如图1所示。从工业经济中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技术制造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断增加,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8 年,珠三角九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 9 908.60亿元,比上年增加 855.84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 36 989.22亿元,比上年增加 3 439.98 亿元[2]。2019年,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7.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2.0%,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3]。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制造业及先进制造业稳步发展,新动能的孕育及发展不断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经济走向高端化。与之相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旺盛,同时,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政府推进智能制造产业飞速发展

  广东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强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集聚区和骨干企业,建设了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明确了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的总体目标。(见表3)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既需要政策支持,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不管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还是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等,都离不开大量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抓住政策支持契机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分析

  2013年以来,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步体现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企业提质增效,传统产业积极转型升级,落后产能淘汰速度加快,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用工逐步萎缩。2015—2019年,广东省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240.67 万人,下降 11.7%。在31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减员,占74.2%。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减少 26.55 万人,下降 10.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减少 20.92 万人,下降 5.2%[4]。然而,除澳门基本实现人才供需平衡(CIER指数为0.95),惠州、佛山、东莞、珠海、江门、肇庆、中山、香港等8市的CIER指数均大于1,人才需求高于人才供给,处于人才短缺状态[5]。2020年第一季度,86%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如图2所示,与上年同期相比,除制造业外的各生产性行业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6]。企业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东莞市为例,仅装备制造业就需要4.79万人,如图3所示。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高端人才供给能力不足

  截至2018年底,制造业从业人员1 818.31万人,下降11.7%[7]。制造业行业人才吸引力不足,形势低迷,陷入人才发展负循环。技术水平与人才需求层次成正比,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发展尖端集成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层次需求有所提高,而职业院校培养的更多是重实践、轻理论的人,善于动手和实践,但往往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专业理论。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职教20条”正是引导教育向培养动手与动脑结合、理论和实践贯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目标改变,以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和科技創新。因此,国家拟试点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教本科)的定位就是培养既能用高技术理论引领区域行业实际生产,又善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改进技术、创新工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理论和实践相互贯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职业教育人才层级结构失衡,中职、高职和本科人才培育规模成“倒三角型”,高—本衔接规模有限,职教本科试点中的智能制造类专业设置口径较窄,未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滞后于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仍按传统制造专业分工和岗位分工培养学生,无法满足智能制造工程高端技能人才的供给需求,难以适应智能制造产业迈向中高端需求,导致人才供需矛盾不断恶化。

  推荐阅读:谈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法律信仰的塑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2013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