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文章从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文章从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学科竞赛平台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三大平台、三个层次”的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分阶段递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教育理念及措施,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培养途径。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方面成果显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关键词:新工科;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近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攀升,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明显上升趋势。以近几年为例,2018年高校毕业人数820万;2019年834万,增加了14万;而2020年突然猛增至874万。同时,由于疫情的原因,部分高校实施了扩招计划,使得高校学生数量进一步增长。可以预见,今后几年的毕业生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夯实国家创新能力基础。”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央主管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1]。新工科是国家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而提出的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2]。新工科强调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促进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推进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新工科建设模式。与传统工科教育相比,新工科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及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自此,新工科教育在全国各大高校被迅速推广,每所高校开始探索一条具有自身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的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工科教育已初见成效。2020年我国首批589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已通过验收,成立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启动新工科建设的“十百万”计划。由此可以看到,国家对新工科教育模式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做到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将新工科的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发挥自身办学特色,促进校企结合的新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特长,各大高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完善教育体制,整合相关教学成果,用全新的视角、理念来重新构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并且,随着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如何培养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研究热点。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知识能力体系的培养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和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验教学环节的内涵式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潜能,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

  为了促进創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时,应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要求,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学分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及实践学分两类,在讲授创新理论、拓展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要密切关注时下的社会需求及前沿技术,有意识地去探索创新空间和创业机遇。对于两类学分的比例要合理设置,若实践学分比率过低,无法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使创新创业过于形式化,无法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若实践学分比率过高,会大大增加学分获取难度,学生为了顺利毕业会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创新实践,忽略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容易造成部分同学对创新实践的消极怠工情绪的产生。因此,学分比率的设置应能保证学生经过一定工作量的努力即可满足学分要求。

  此外,高校可以实施创新创业弹性学制方案,即在规定年限内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办理休学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在此期间完成的创业成果只要符合自主学习学分规定即可转换为相应学分[3]。为了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有效落地,高校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专项资金及场地支持[4],为创新创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加速创新意识的成果转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2159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