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北京深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北京深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近年来,我国通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核心城市集聚示范效应,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对比北上深三地差异化政策定位,以及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比较优势,得出结论:北京顶尖科研人才和央地协同优势推动基础研究引领全国;深圳和上海创新主体以工业企业

  摘 要:近年来,我国通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核心城市集聚示范效应,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对比北上深三地差异化政策定位,以及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比较优势,得出结论:北京顶尖科研人才和央地协同优势推动基础研究引领全国;深圳和上海创新主体以工业企业为主,尤其是深圳全产业链优势与企业研发高投入共同发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环境方面,北京孵化器优势明显,上海和深圳则是区域内相对成熟的产业链体系。建议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立足北京、着眼全国,注重所在经济区域内外协同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比较优势;协同发展

科技论文发表

  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多个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美国发布实施了《制造业振兴法案》(United State Manufacturing Enhancement Act of 2010)。同时,多个主要世界城市将创新作为发展理念,如纽约启动“东部硅谷”发展计划,明确发展定位为“全球创新之都” [1]。

  近年来,我国将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由于不同经济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客观上需要统筹规划,将科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发挥核心城市的集聚和示范效应,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乃至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和支撑,改革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地推进。

  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是近年来由国务院发文明确发展方案或规划的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北京被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承担“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国家急需的领域取得突破,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当前“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大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意义重大。总结梳理北京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的瓶颈和短板,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由于北京和上海都是单个城市,而粤港澳大湾区包含11个城市,考虑到数据可比性,本文第二部分选取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代表城市,通过分析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在创新链、产业链、金融支持和双创生态环境等四方面的优势,借助SWOT分析方法,提出北京发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建议。

  1 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顶层设计分析

  1.1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一般特点

  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体系具有“一高两多”特点,即站位高、涉及部门多和联合发文多等特点。政策设计往往强调顶层设计与重点突破并重,注重统筹协调。政策内容涵盖资金投入、税收激励、产业支持、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涉及发改委、财政部门、商务部门、科技部、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教育部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往往需要中央层面全局统筹和地方层面配套政策协调落实。如国办发〔2019〕26号印发的《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专门明确划分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要求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1.2 三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顶层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代表性。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是由国务院单独发文明确定位、布局建设方案;粤港澳大湾区是在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共同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单设章节明确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对比国务院、党中央层面文件,三个科技创新中心定位设计上结合了各自资源禀赋优势,较好地体现了差异化协同发展特征。从名称看,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原始创新主引擎,通过打造京津冀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引领支撑全国原始创新和基础前沿研究;上海是“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发挥其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优势,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开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性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区”的独特国际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见表1)。

  值得关注的是,三个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所依托的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等,均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因此,除了做好自身建设外,这些科技创新中心还担负着如何有效发挥其集聚和示范效应,提升国家整体科创水平的职责。国际经验也表明,世界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往往突破某个科技园区或某座城市的地理界限,更多地体现“大区域”的概念,具有科技先导性、产业带动性和经济辐射性等特征[3]。

  2 北京、上海和深圳①在创新链等方面的优势对比分析

  2.1 北京创新链前端优势明显

  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活动是指为增加人类知识总量以及运用知识创造新的应用而進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对应于创新链的上下游环节。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4]。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5]。

  北京科研人才聚集效应强,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和实力居全国首位,在原始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②。人才驱动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北京人才集聚优势明显。全国36所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北京8家,分别比上海和广东多4家和6家。2018年,北京高等学校(机构)合计授予研究生学位人数占全国的15.6%,居各省市首位,占比比上海和广东分别高8.3%和11%;其中在京科研机构授予研究生学位人数占全国比重高达65.3%;北京市专任教师博士学历和正高级职称人数占全国的比重排名均居首位,分别为10.6%和9.4%,比上海占比分别高4.9%和5.5%,比广东占比分别高3.7%和2.6%。截至2017年底,工作地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中科院院士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1.3%、13.3%和2.5%。

  推荐阅读:中医药学报是科技核心期刊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750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