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基于人地协调观视角的地理学科德育策略

基于人地协调观视角的地理学科德育策略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立德树人的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思想史和中国地理课程史角度梳理人地关系发展历史,并从知、情、意、行四方面明确人地协调观的德育价值,最后提出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课堂立知、情境动情、意志坚守、

  摘 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立德树人的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思想史和中国地理课程史角度梳理人地关系发展历史,并从知、情、意、行四方面明确人地协调观的德育价值,最后提出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课堂立知、情境动情、意志坚守、行动落实四大德育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实践。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德育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人地协调观”成为地理学科第一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的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易忽视学科观念的渗透,核心素养难以落地[1];高中生在整体上对人地关系仍存在错误认知,核心素养发展受限[2]。如何使学生人地协调观更加清晰?如何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德育价值?本文将梳理人地关系的发展历史,明确其德育价值,通过典型案例提出德育策略。

  一、人地关系的演进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而人地关系随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不断递进,同时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4]。

  从思想史来看,古代社会发展与人类活动大多依赖自然提供,人地关系以“天命论”等思想为主导;近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启“环境决定论”的人地思想;现代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能够更快速和便捷地认识、利用自然,认为“人能胜天”的人地思想开始蔓延,全球环境被大量污染和破坏;灾后人类深刻反思,提出一种新的人地思想——“人地协调观”。

  从我国地理课程史来看,在清政府、北洋政府时期,地理课程要求学生知道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适应环境的方法,关注“地对人”的影响方式;国民政府时期至建国初期,地理课程要求学生有战胜自然的决心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关注“人对地”的改造利用;1986年,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關系;2003年,地理课程提出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2017版地理课标则重在突出三个新特点:一是明确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含义,将其定义为必要的正确价值观;二是深化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凸显生态文明理念,着重关注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规律,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保护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提升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成为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

  纵观人地关系的思想史和课程史,可以确定人地协调观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国家教育目的、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需要在地理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人地协调观的德育价值

  在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下,地理学科更为关注学生的素养发展和品德构建。一个人的品德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其中,个人德育与地理课程的目的相同,皆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目标。前者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后者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发展,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人地协调观的发展过程等同于个体德育过程,而人地协调观也就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1.人地协调观具有发展学生知识和观念的认知价值

  地理教学中通过真实地理情景认识、归纳自然规律和改进措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象的观察、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例如,探究《何时“蓝天”常在》时,通过观察生活中大气污染现象、阅读相关研究资料,充分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可能成因,理解需要采取的防治措施这一系列探究过程,反映出人与大气相互影响的真实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环境观。

  2.人地协调观具有培养学生感情和道德的情感价值

  地理教学中通过事实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生活体验与真实情感,体会不同环境、思想、政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深刻领悟符合时代的正确发展观念。例如,《人口的迁移》这章中引用中国春节迁移潮、爱尔兰土豆饥荒迁移潮、叙利亚战争人口迁移等案例,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政治决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会生活的艰辛与考验,激发学生对灾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并探究不同迁移潮的出现原因,思考未来该如何减少此类现象发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与和平观。

  3.人地协调观具有促进学生坚持正确观念的意志价值

  在人地协调观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合理的态度解决环境与经济相矛盾的实际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例如,在历年高考题里以社会现象为背景,通过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多角度的分析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帮助其在未来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4.人地协调观具有帮助学生遵重自然、造福社会的行动价值

  德育过程中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能够把人地协调观落实到生活行动中才是完整的德育过程。例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课中提倡可持续消费观念,从衣、食、住、行等日常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绿色生活方式。同时,还举办“闲置物品交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形式开展循环消费行动,通过自主参与真正成为一名可持续消费者。

  三、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德育策略与案例分析

  1.德育策略

  人地协调观具有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价值。在地理课堂中选择具有人地协调观的真实情境为背景,将德育四大环节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对此本文提出“课堂立知、情境动情、意志坚守、行动落实”的德育策略,构建一个从无到有、由虚落实、全面完整的育人过程(图1)。

  课堂立知。地理课堂是学生提升地理知识储备、拓展地理视野的重要方式。虽然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学案例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但教学关键重在质而非量,帮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和辅助材料,剖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原理、发展过程,归纳、总结相关地理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分析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6812.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