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乐山市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情况

乐山市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情况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8-12-25 10:2612

摘要:这篇贫困论文发表了乐山市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情况,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边远、基础设施欠账多、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脱贫攻坚呈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必须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

  这篇贫困论文发表了乐山市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情况,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边远、基础设施欠账多、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脱贫攻坚呈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必须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关键词:贫困论文发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两县一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地区,属乐山市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是乐山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加快乐山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工作安排,乐山市政协提案委组织力量深入“两县一区”,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并赴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美姑、雷波等地学习考察,清家底、明现状、找问题、寻出路,认真分析思考,积极谋划对策措施。

  一、乐山市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乐山市 “两县一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基础设施、稳定增收、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凝聚合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全市上下努力攻坚,至2016年底,“两县一区”贫困人口减少3.75万人,贫困村减少32个。虽然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属阶段性成效。由于乐山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边远,社会发展“一跃千年”,基础设施欠账多,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两县一区”脱贫攻坚工作呈现与乐山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特征,仍是乐山脱贫攻坚主战场。

  (一)贫困人口占比高

  受历史、自然、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比例仍然较高。截至2017年底,“两县一区”仍有107个贫困村未退出,2.8万名贫困人口未脱贫,占全市贫困人口的62.2%。

  (二)贫困人口地域分布广

  “两县一区” 地形地貌特殊,深度贫困民族地区人口居住分散,特别是彝族群众多数居住在山顶半山腰上,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有些相隔十几二十几公里。

  (三)整体贫困现象突出

  近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措施,“两县一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贫困广度、深度、难度等因素影响,整体贫困现象仍然突出。以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该县贫困发生率目前高出乐山市9.05个百分点,高出四川省8.31个百分点。

  (四)贫困问题仍然明显

  “两县一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通讯难、增收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五)陈规陋习尚未消除

  受传统文化影响,贫困地区群众“养猪过年、养羊御寒、养鸡换盐巴钱”的轻商观念、“以酒当茶、杀牲待客、好要面子”的传统习俗、“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尚未消除。

  二、乐山市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当前存在的困难

  (一)基础设施薄弱

  “两县一区”地处边远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受地理环境影响等原因,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土地生产率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1.乡村交通能力不足。虽然仁沐新高速马边支线、峨汉高速等高速公路在建,但目前“两县一区”均不通高速,马边县无铁路,峨边县、金口河区虽有成昆铁路过境但标准低、运行慢、通行能力低,国省干线公路里程短,技术等级不高,通行保障能力较低。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的路网结构不合理,建设标准偏低,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服务需求。以马边为例,对外通道仅有国道348线(原省道103线)和马新路,全县通村公路通畅率为78%,还有4个村不通公路,未能形成有效的路网循环。

  2.水利设施基础薄弱。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施工难度大,各种建设成本大幅上升,造成水利设施建设总体滞后,缺少骨干水利工程,仅峨边有一座小二型水库,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与其它区县相比也严重不足,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3.农村电网亟待改造。脱贫攻坚人口布局变化、城镇和村寨发展需要等对农村电网提出新的需求,部分地方还存在线路老化、电压值不够等问题,群众用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4.通讯设施与发展需要仍不匹配。信息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两县一区”通讯设施覆盖不足等问题,已成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产业发展存在短板

  经过多年的产业扶贫和产业项目培育,“两县一区”农业产业发展规模有明显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一定提高,但产业结构配置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

  1.持续增收产业难。“林、茶、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水平较为低下,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功能單一、数量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发展基础薄弱,新、奇、特产业市场有局限、不稳定、风险大;而常规产业相对产能过剩、效益低,适度规模发展难。发展方式单一,规划产业时趋于快餐化,且方案多变;对发展具有长期效益的项目缺乏积极性,因为见效周期长的扶贫产业,按期脱贫有压力。

  2.工作推进有阻力。建成的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然存在起步晚、规模小、成效慢等问题,扶贫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对贫困人口致富增收作用相当有限,带动力不强。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参与性差;乡镇、村“两委”与贫困户对接沟通不畅,不能及时达成统一认识,项目实施难;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产业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对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不到位,发展过程中存在项目难选、资金难筹等问题。

  推荐阅读: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难点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306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