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中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模式探究

中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模式探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保护环境,教育为本[1]。中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学生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文通过调查武威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查阅了国内外中小学环境教育相关文献,总结提炼出3+3机制与模式。即教育机制、管理机制、

  【摘要】保护环境,教育为本[1]。中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学生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文通过调查武威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查阅了国内外中小学环境教育相关文献,总结提炼出“3+3’机制与模式。即教育机制、管理机制、实践机制三种机制。教育机制包括思政课中进行环境教育、构建生态理论课堂、加强宣传,营造环境教育的文化氛围三种模式。管理机制包括加强制度建设、建设绿色校园环境、推进技术节能三种模式。实践机制包括宣传帮带、环保志愿、低碳生活融入学习生活三种模式。

  【关键词】中学生 生态价值观教育 “3+3”机制模式 理论依据 效能分析

中学生物学

  一、问题的提出

  甘肃武威地处西部河西走廊东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年降水量少而蒸发大,沙尘大。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南部祁连山雪线上升、冰川消退,北部荒漠化、沙漠化危害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干旱和盐碱化加剧,生态环境异常脆弱[2]。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发展目标,开展了祁连山环境保护、全市义务压沙、绿地倍增行动,关闭了10吨以下燃煤锅炉、实行煤改电项目。总体上来说,环境面貌有所改观,空气质量良好率不断提高,治沙成果丰硕,锻造了古浪县八步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治沙造林精神,但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2015年荣华公司向腾格里沙漠违法排污,2017年祁连山生态破坏被问责,武威连续几年因环境问题上“黑榜”[3]。我们在震惊、反思之余,再次认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再次认识到“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并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笔者专注武威地区环保教育事业,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领域环保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环境教育仍处于“想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动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推动我市环保事业的发展,笔者总结提炼出了“3+3”生态价值观教育机制和模式。

  二、“3+3”教育机制和模式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的牢固树立,离不开教育。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才能使他们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治本之策。“3+3”环保教育机制和模式中,前一个“3”是指教育机制、管理机制和实践机制。后一个“3”是指每个机制里包括3个模式。具体如下:

  1.教育机制:一是在思政课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挖掘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養的应有之义。现行《道德与法制》、《思想政治》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乡土资源,积极开展生态消费观、生态道德观、生态责任观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教育。二是构建生态理论课堂。在语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文化课中,教师可以将生态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将绿色发展理念巧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科学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深层次挖掘课程中生态价值观素材,向学生讲授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理论知识和环保小技巧,培育学生生态保护意识。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处处起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将生态环保意识影响传递给学生。利用校园网、校园报刊、电子屏、黑板报等载体,宣传环保知识,传播环保理念。定期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全力打造基于生态化的人文氛围,高层次培育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创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

  2.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学校生态环保制度。学校领导要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抓环境教育的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渗透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中。要建立健全学校环境保护制度,把环境教育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包括校园节水、节电和垃圾分类制度,环境保护考核制度、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实验室安全环保制度、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统计制度等。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绿色校园环境构建。以《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51356-2019)为指导,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要加大环境评价,优先选用环保耐用的建筑材料;要加大校园环境管理力度,搞好校园绿化工作,合理布局校园绿地,推进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实施见缝插绿;在校园设立分类垃圾桶,开展垃圾分类;宣扬禁烟,建立清新的无烟学校;定期开展节水节电节粮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的习惯。三是推进技术节能。积极应用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并立足当前实际,动员师生开发环保节能实用性技术。

  3.实践机制:一是宣传帮带模式。即一名学生帮带一个家庭,要求每名在校学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宣传高能耗、高污染的极大危害,宣传低碳节能环保的重要性,使每个家庭及成员认识到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公民的应尽责任。二是环保志愿模式。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节能环保的执法和监督活动。三是低碳生活融入学习生活模式。如减少同学聚餐,摒弃追求时尚的消费,崇尚求实的消费心理,减少洗衣机的使用,尽量手洗衣服,减少乘座电梯,多爬楼梯,尽量在食堂就餐,减少外买,减少使用购物塑料袋,快递包装物应回收利用等。

  推荐阅读:《中学生物学》(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面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1936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