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启示

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启示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工科生在创新成业教育的j过程中,社会实践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是大家所关注的。工科生的特点是学风严谨、态度踏实,继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益于工科生的成长。为国家培养人才,如何保证质量是大家所关注的。

 

  工科生在创新成业教育的j过程中,社会实践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是大家所关注的。工科生的特点是学风严谨、态度踏实,继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益于工科生的成长。为国家培养人才,如何保证质量是大家所关注的。

创新人才教育

  关键词: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贵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概况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1941年创建,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7年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得“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是贵州省目前唯一一所进入“111计划”的高校。2016年,学校根据《贵州省教育厅转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件及相关学分认定办法,并正式成立知行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主抓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完成创新创新类竞赛,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回收率79.25%。其中2016级发放200份收共收回168份,收回率为84%。2015级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回收率89%。2014级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60%。笔者从本次调查问卷中突出的几点问题来简析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1.你参加过创新创业类活动吗?收获了什么?统计结果:参加过且收益匪浅的19.6%;参加过没有收获的10.7%;不知道也没有参加的22%;知道却没有参加的39%。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对于创新创业类活动只停留在了解层面,真正参与到创新类活动的同学很少。2.你是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和了解创新创业类活动的?统计结果:学校宣传53.3%;院系组织43.8%;老师安排23.3%;自己关注25.8%。由此可见大学生了解双创竞赛的主要的途径还是依赖于学校的宣传,而自我的主动性却不强。这也是师范类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大赛时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3.你认为目前的创新创业类活动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统计结果:资金和设备支持不够47%;活动形式没有吸引力34.7%;宣传力度不够29.3%;缺乏老师的指导36.5%。由此可见在宣传这一方面学校做的还是充足的,但是学校在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方面却做得不够充分。

  三、探析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途径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时,要引导学生不局限于书本,不迷信于已有观念,敢于向权威挑战甚至敢于向世俗提出质疑,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培训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时,应该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大体上,目前学生可以分为三类:重在创业、重在就业、重在考研。3.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来反观西部师范类院校,我们不难发现学校过分追求学生参与双创大赛的结果,而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制。实行分类评价,一般论文、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均可作为评价方式。成果固然重要,但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也是评价体制需要考虑的。只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已经是目前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新工科发展的需求。笔者相信西部师范类高等院校,在不断探索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符合发展潮流和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一,宋力,杨双春,张瑞军,张钟元.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

  [2]尚秀春.关于地方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与分析[J].知识经济,2016(18).

  作者:叶永志 许珊 郭建强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推荐阅读: 《创新人才教育》

  《创新人才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1170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