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政治法律论文》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4-07-19 11:591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环境下,公职权力基本集中在党政正职负责人身上,也就是所谓的一把手身上。因此,如何加强对一把手权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环境下,公职权力基本集中在党政正职负责人身上,也就是所谓的“一把手”身上。因此,如何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保障“一把手”主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健全整个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但是,“一把手”监督难是各级党委、政府普遍认同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一把手”监督难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四个方面: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选人失察,导致“一把手”不易监督;监督教育不到位,对权力监督认识不足,重使用轻管理,导致“一把手”不愿监督;监督制度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不能有效监督;监督渠道不畅,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未完全形成合力,导致对“一把手”监督不全。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更加有效的对“一把手”进行监督。近年来,我县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以“好作风”选准“作风好”的“一把手”,攻“一把手”不易监督之难
  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选人用人,导向就是方向、导向决定成败。近年来,县委始终坚持“为科学发展选准人用对人”这个方向,在“一把手”的使用上试行初始提名,常委会、全委会票决等方式有效防止了在选人用人上“一把手”说了算。一是用“初始提名办法”推荐“一把手”。2008年,全市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工作在我县率先试点。五年来,我们采用规范提名主体,强化提名责任,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署名制的方式,任用干部57名,其中党政“一把手”5名。二是在“经济发展一线”重用“一把手”。县委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业绩分优劣、看公论定去留”的评价标准,注重在经济发展一线发现和重用“一把手”。“县委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我们共向企业选派了了81名懂经营、善管理的副科级干部担任“县委特派员”,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每年邀请企业家们召开座谈会,对干部的德才表现做出评价,干部的提拔使用企业“说了算”、业绩“说了算”。2009年以来,先后提拔4名“县委特派员”和从事经济一线的副职担任“一把手”。三是让“全委常委票决”检验“一把手”。我们不断深化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一把手”工作力度。近年来,我们采用公开竞职演讲、县委常委现场亮分、县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县委全委会现场打分、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全程监督、电视台全程录像的方式,先后票决出了9名党政“一把手”,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竞职者心服口服,干群反响较好。用“好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实则相辅相生,形成良性循环,既是对县委“一把手”选人用人权的“化学分解”,同时,被选出来的“一把手”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度高,有效地把“一把手”不易监督的难题“迎刃而解”。
  二、以“强党性”培育“党性强”的“一把手”,攻“一把手”不愿监督之难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是切实解决“一把手”不愿监督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是内化于心。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大规模科学发展观主题培训班和“一把手”执政能力、带班能力建设培训班,邀请书记、县长亲自授课,县直机关和乡镇党政“一把手”多次参加轮训。邀请了罗东进、朱佳木、余阳明、吕正平、郑佳明等全国及省市领导、知名专家、学者来衡东开展革命史、战争史、品牌战略、国际问题讲座,为“一把手”进行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和发展理念教育。定期举办“一把手廉内助”培训班,充分发挥家庭助廉的阵地作用,提升了“一把手”的党性修养和执政党的视野和胸怀。二是外化于行。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创先争优当先锋,干群携手抗大旱”、“万名干部大走访,驻村联企促发展”、“转作风,促和谐”万名干部大走访等活动转变“一把手”作风,组织“一把手”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提高“一把手”服务群众的能力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一把手”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一把手”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10天,教育“一把手”贯彻群众路线,树立服务意识、表率意识。三是固化于制。我们在全市首创“一把手”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创新性地开展“一把手”心理素质测评,并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反馈测评结果。突出“一把手”教育在干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将教育考核评估结果纳入“一把手”能力测评,作为酝酿、讨论、选拔干部的重要参考因素,为有效开展“一把手”监督提供扎实的思想基础。
  三、以“严纪律”催生“纪律严”的“一把手”,攻“一把手”不能监督之难
  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说过:“没有制约的权利必然走向腐败”。为了进一步解决“一把手”制度监管缺位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一把手”腐败的产生肌理。我们围绕硬性规定、刚性约束,用严明的纪律制度不断加强权力制衡、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制约,让“一把手”能够接受监督。一是科学“限”权。县委建章立制,给“一把手”用权划定“权力圈”,戴上“紧箍咒”,设置“高压线”。县委制定出台了《中共衡东县委关于“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细则(试行)》等多个文件,对权力运行主体和范围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明晰,规定“三重一大”事项必须要由县委集体研究;严格规定“一把手”“四个不直接管”(即“不直接分管财务、不直接分管人事、不直接分管工程招投标、不直接分管物资采购”),科学界定和限制了“一把手”的权力。二是规范“用”权。用制度确保“一把手”不专权、不滥用权,坚决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编制了《中共衡东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流程图》,开展了集体决策“三三”制,坚持重大事项严格集体研究,“一把手”末位表态;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普通党员群众亲临县委常委会现场近距离观看决策从酝酿到出台全过程;通过调研、考察、民主测评、述职述廉等方式规范“一把手”用权;定期召开干部监督联席会议,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诫勉谈话,完善干部离任交接和任前公示等制度,建立了责任追究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一把手”用权监管机制。2012年共对“一把手” 开展经济审计13次,离任交接11次,实现了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管。三是公开“亮”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通过党务、政务公开,披露了“一把手”用权情况,揭开了权力“暗箱操作”的黑幕,用严格的公开程序促使“一把手”用权更加规范、科学、透明。全县编制了机关、乡镇、村(社区)党务公开目录,开展了“四化三强”工作措施,破解了农村党务、政务公开难的问题;建立了党务公开网和阳光视窗电视专栏,将县委、县政府的各种公务、决议、干部任免,各单位“一把手”的重要决策和重点活动都全景式地呈现在全县党员群众面前,将以往的“一把手”自我约束转变为公开监督“亮权”,真正实现“阳光晒权”,促使“一把手”不敢也不能“越雷池半步”,有效地约束了“一把手”滥用乱用权力。
  四、以“重权利”约束“权力重”的“一把手”,攻“一把手”监督不全之难
  畅通监督渠道,完善监督体系,是切实解决对“一把手”“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综合运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手段,把上下监督、内外监督、左右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让“一把手”广泛接受监督。一是党内监督手段硬。健全了内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邀请上级纪委、组织部门全程参与;建立了监督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组织、人事、审计、信访、司法等部门监督作用,建立了“一把手”个人廉政信息档案。去年,县纪委创新性的开展了“一把手”述廉评议活动,对10余个政府组成部门的“一把手”进行现场述廉评议,现场回答普通群众对重大问题和事项的质疑提问。健全党务公开机制,在县、乡镇、村各级设置党务公开栏和党务意见信箱,从“两代表一委员”中遴选20人组成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监督员,建立了一支专门的监督队伍。二是民主监督方式多。近年来,县人大每年都组织县人大常委对政府组成单位“一把手”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政协组织全县政协委员对相关单位“一把手”落实政协提案情况进行现场评议。同时按照人大进行依法监督的相关规定,要求“一把手”定期向人大、政协和群众团体通报工作。积极推动群众监督工作,建立县委常委会研究重大事项和重要人事任免群众旁听制度,设立了一个40人的动态列席旁听人员库。完善信访举报、“12380”电话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干部监督信息平台,畅通了群众反映意见和要求的“绿色通道”。三是舆论监督覆盖广。加强对领导干部“一把手”“八小时以外”情况的监督,把监督范围扩展至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做好舆论监管工作,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的升降去留拥有发言权,更加重视落实群众“四权”,从而对手中拥有“重权力”的“一把手”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和约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zfa/520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政治法律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