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视程障碍观测中霾与轻雾的区别

视程障碍观测中霾与轻雾的区别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霾或灰霾天气日趋严重,根据密云气象站1980~2011年共30 a的气象资料显示,霾天出现的天数逐年攀升,1980年全年出现霾日只有10 a,而1993年就超过了100 d,最多年份出现在2006年和2007年,达到了174 d,占到全年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霾或灰霾天气日趋严重,根据密云气象站1980~2011年共30 a的气象资料显示,霾天出现的天数逐年攀升,1980年全年出现霾日只有10 a,而1993年就超过了100 d,最多年份出现在2006年和2007年,达到了174 d,占到全年总天数的48%,将近有半年的时间人们都生活在霾中。从霾的月际分布看,上世纪80年代霾主要出现在晚秋和冬季,春夏出现的机率很小,而进入90年代后,春夏出现的机率增大,几乎每个月份都会有霾天出现,尤其是2003年5月份,霾出现达到了27 d。

  霾的出现对城市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北京市气象台从2007年2月1日起对公众发布霾天气预报服务,使得首都气象日常预报服务中又增添了一项新的业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中国气象局发文要求地面测报要将霾作为重要天气报进行发报。这对地面测报工作者在观测时正确判断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常视程障碍观测包括很多项目,如霾、轻雾、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但其中霾与轻雾存在着很多的争论,杨宁[1]、杜建中[2]、吴兑[3]都进行了相关的讨论,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湿度标准来区分轻雾与霾,同时日常观测中也存着轻雾与霾相互转化的问题。因此霾与轻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避免观测时判断出现错误,笔者根据多年的观测经验总结出轻雾与霾的区别,以供地面测报员观测时参考。

  当水平能见度大约在1 km~10 km时,地面观测员就需要注意判断轻雾与霾了,一般情况下以相对湿度作为二者区别的依据,北京市地面观测业务中以70%作为界线,相对湿度大于70%记录轻雾,而当相对湿度稳定低于70%时则记录为霾。但也不尽然,不能所有的情况都照本宣科搞模式化,有的测站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当相对湿度小于70%时,仍有轻雾的特征,而有的地方当相对湿度高达93%仍能出现霾[1]。因此能见度不好时要结合《地面测报观测规范》[4]对轻雾与霾的描述,对照当时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综合分析进行正确判断。

  1

  霾与轻雾的成因及特征

  霾和轻雾同样造成能见度不好,同样使得人们视线受到影响,但从形成原因、微粒构成、颜色、范围等都不同。

  1.1

  成因不同

  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3方面因素。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展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9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