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该文阐述了开展湿地公园保护的意义,提出营造生态岛与繁殖巢、设立生态廊道与警示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保护措施以及恢复基质、恢复植被和恢复水境岸坡等修复措施,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保护措施;修复措施 中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湿地类

  摘 要:该文阐述了开展湿地公园保护的意义,提出营造生态岛与繁殖巢、设立生态廊道与警示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保护措施以及恢复基质、恢复植被和恢复水境岸坡等修复措施,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保护措施;修复措施

  中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严抓湿地公园保护工作,特别是对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的湿地修复。湿地公园地建设可以对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在资源短缺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对湿地公园的保护。

  1 开展湿地公园保护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崛起阶段,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危害。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高度关注,各地方也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但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导致我国湿地水质恶化、水量减少等严重问题,面临着退化的危险,造成河流断流情况,并且影响到畜牧业与种植业。此外,还有大量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如果不加以防范整治,完全有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但是有些地方并未加以重视,整个流域的保护效果不明显,甚至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也不完善,不仅对湿地环境造成影响,还给国家环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迫在眉睫。修复湿地有利于完善国家环保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也会变得更加丰富,使生物更加多样化。另外,湿地的保护与修复还具有科普教育作用。湿地中有很多人们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借助这些有利条件,不仅可以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也可以营造独特的自然景观,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美景,并可以提高当地就业机会,通过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 湿地公园的保护措施

  2.1 营造生境岛与繁殖巢 生境岛不同于那些散布在海洋与大河中的普通岛屿,它存在的意义是让生存空间日渐缩小的地方中的某种生物有新的宜居之所,使用较少的资源与土地为这些生物创建新家,可以隔离外界力量的干扰与威胁,有助于形成生物多样化,环保价值巨大[2]。有关部门可以遵照河流安全、生态健康、自然、和谐以及减少人员干扰等原则,选择远离人类生活的地方,并按照亲水区与输水区,与湿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设立生境岛。生境岛需要多样性的地形、土壤、水体以及植被,让更多种类的生物生存栖息,通过专人照看管理,定期灌溉、除草与栽种来稳定环境。湿地有各种珍稀鸟类,如领角鸮、大山雀、斑头鸺鹠等。应尽量减少人类干扰,可以在其旁边设立噪音缓冲带,有助于鸟类的日常活动与健康成长。

  2.2 设立生态廊道及警示牌 生态廊道呈线性布局,可以沟通连接上较为孤立与分散的生物单元,帮助生物的物种扩散、迁移和交换,有关部门可以设立特定的生态廊道帮助湿地动物生存,保护生物的多樣性,以解决因环境被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紊乱的问题。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的物种濒临灭绝,其很大的原因不是盗猎偷杀,而是近亲繁殖。生态廊道可以帮助各种相互孤立的栖息地联通,动物们可以在生态廊道的帮助下“串门走访”,进行交配繁殖,从而很好地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灾难。工作人员可以设立游客投食区域,保证动物在野外生活时食物量充足,也可以吸引游客旅游,在保护环境与动物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在投食前,要做到充分观察、了解动物的习性,可以设立如“雀鸟也有耳朵”“小动物经不起您的踩踏”等警示牌,告知游客一些注意事项,以起到引导与教育作用[3]。

  2.3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为提升广大群众保护湿地环境的意识,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宣扬保护湿地的作用与意义,如在社区开展教育工作,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注意污水排放,共同保护湿地资源,增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配合当地各项管理体制的监督。另外,还应该加强监管,约束人们的行为,相关部门须加大检查力度,严厉制止各种破坏湿地的行为,如取水挖沟、乱垦乱牧等现象。由于湿地地带人烟稀少,当地监管力度有限,相关部门更应严加把控,安排管理人员到各个湿地进行考察监督,对触犯环保的人进行教育批评与罚款处罚,力求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湿地保护中,为国家生态环境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湿地公园的修复措施

  3.1 恢复基质 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正常发展的基础是基质。基质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天然基质、合成基质、无机基质、有机基质等。基质可以固定植物,为植物的根茎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吸取更多养分,也可以保持水分,为植物供给氧气,防止植物因水分不足而干枯死亡,其缓冲作用还能帮助植物生长中减轻外来有害物质的侵害,为植物提供其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4]。但随着人们过度开采与污染自然,土壤中不断会被侵入有害物质,使基质酸化或缺少养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可以用塑造地形、表土保护等方式恢复基质。针对地形变化而受到侵害的区域,相关人员可以采用削高补低、掘低填高等方式改变外观,营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湿地环境。而基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在开工前应将湿地表面土层单独保存,在施工后将表面土层放回原位,或用到其他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方,填补质量空缺[5]。还可以通过施氮、磷肥,促进基质中各种成分的平衡,改善养分失调以及植物中毒等情况[6]。通过调节pH值改善酸化或碱化的土地,对于酸性较高的土地,可以高频率、少用量地使用碳酸氢盐与石灰,防止投放过多而碱化;而碱化的土地则可以投放低热值的腐殖质酸性物质进行改良,成功恢复基质还可促进植被生长[7]。

  3.2 恢复植被 植被在湿地成分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水体提升自身的净化能力。湿地植被由于生长地表湿润甚至是常年积水,因而具备了某些水陆植物的双重特性,几乎处于水生和陆生的过渡阶段[8]。我国地域辽阔,各种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数量繁杂,分布广泛,许多植物依赖其特殊的环境,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如人为滥采、环境污染、物种入侵等,这些植物也将面临灭绝的危险境地。而这些植物又是很多动物觅食和栖息之地,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动物也将难以幸免。植被恢复可以采用生态补水方法,强化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湿地区域应控制开采地下水,建立天然补水机制,通过调节淡水资源,按照生长环境分配水量,恢复植被的功能[9]。还可以采用人工种草方式栽培湿地植物,在栽培前通过采样化验等方式了解区域土壤成分,寻找合适的植物种类进行人工种植,如在高水位种植芦苇和香蒲,低水位种植怪柳,可以有效促进湿地环境恢复。

  推荐阅读:雨园公园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2304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