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秭归茶叶产业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秭归茶叶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3-12 10:4312

摘要:摘要 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秭归县位于湖北西部山区,在脱贫攻坚战役下,大力发展茶叶主导产业,成功构建产业基地、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一条龙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以茶叶产业兴旺为支柱的脱贫致富之路,也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典范。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

  摘要 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秭归县位于湖北西部山区,在脱贫攻坚战役下,大力发展茶叶主导产业,成功构建产业基地、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一条龙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以茶叶产业兴旺为支柱的脱贫致富之路,也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典范。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调查秭归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优势和前景,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提出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秭归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为同类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茶叶;乡村振兴;秭归

  作者简介 祁松(1992—),男,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鸣谢 该研究得到宜昌市直驻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扶贫工作队,秭归县直驻九畹溪镇峡口村扶贫工作队,秭归县九畹溪镇扶贫办,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委会,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等农林学界前辈和同仁们热情鼓励、指导和支持,谨致忱挚的谢意。

  收稿日期 2021-05-31;修回日期 2021-06-30

  秭归县位于湖北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110°18′~111°0′E、30°38′~31°11′N。64 km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三峡工程专用公路直达县城,交通便利。秭归地处三峡河谷,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县域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60%以上,水能丰富,水源充足,土壤酸碱度适宜[2],无“三废”污染,农产品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条件均属清洁范围,是生产绿色食品、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1 脱贫攻坚下秭归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发展历史 秭归县产茶历史悠久[3],相传神农尝百草时曾尝一种草叶后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忽闻风中清香而无恙,查香源而架木取叶食之而彻解,遂名之曰“荼”,这便是茶的最早传说。战国时期的秭归才子屈原有“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的诗词,“荼”是“茶”的古称之一。诗经《尔雅·释木》有“槚,苦荼也”,直到汉唐,“荼”才简化成茶。2010年12月钟强整理的唐代陆羽《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也佐证了民间传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宗懋等著作的《中国茶经》(1992年5月1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认为川东鄂西是茶树的起源地之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茶史专家朱自振在《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盖定“巴蜀是茶业文化的摇篮”。南宋诗人陆游入蜀,曾到现今的秭归县茅坪镇兰陵溪停留,写下《暮次秭归》诗篇:“落爪雪芽长,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据《秭归县志》记载,唐代归州就是产贡茶之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书《归州志》物产载“烹储碗中,经夜色不变”。

  秭归茶叶品质优越[4],从唐代至清代,秭归茶叶一直被列入贡品。元代的贡茶青口茶,清代的贡茶丝绵茶都产于秭归。据史学考证,清乾隆年间,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李氏族人高永,因贤达被乾隆帝召见,恩赐“登仕郎”。李感念皇恩,献茶皇上,乾隆折幼芽断面新奇,银丝万缕,银光夺目,品之深感此茶清香馥郁,滋味鲜爽,回味绵长。顿时龙颜大悦,赐名“丝绵茶”,并赏盖碗茶具一套。可见该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并颇具名气。

  1.2 茶叶基地规模 根据1984年秭归县第一次茶叶资源普查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前有零星种植茶园57.67 hm2。秭归县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县茶叶面积7 333.33 hm2,采摘面积5 333.33 hm2,干茶产量6 800 t,綜合产值4.4亿元[5]。全县有12个乡镇、98个村、4.17万农户种植茶叶,受益11万人。其中面积超过666.67 hm2的乡镇有4个,超过66.67 hm2的村34个。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秭归茶叶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知青茶园,即在20世纪60年代,在“知识青年下乡去”“农村公社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兴办集体茶场为主,一些茶叶基地成为知青们的农村战场,其发展规模占比5%。第二阶段是政府茶园,即在20世纪90年代,秭归县委县政府以“1155工程”为契机建设了50个茶叶专业村,以坡地旱平地为主,采用密植免耕、双行条播等先进栽植模式,其发展规模占比18%。第三阶段是生态茶园,即2000年在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契机上,以解决移民后靠的致富问题和长江三峡生态屏障建设为目标,以三峡大坝库首乡镇茅坪镇为主要发展区域,基于无性系良种繁殖[6],以旱平地水田为主发展的生态茶园,其发展规模占比77%。特别是第三阶段的“井喷”式发展,壮大了茶叶种植面积,使茶叶成为全县“两果两叶”(柑橘、核桃、茶叶、烟叶)农业产业战略的支柱之一。茅坪镇也成为秭归县规模最大的茶叶主产区,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占全县的44%和54%,也成为宜昌市无性系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受峡江山岚和蓄水的影响,库区秭归县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库区外1~2 ℃,栽培的茶叶萌发早[7],成为宜昌市乃至湖北省的早茶基地。

  1.3 茶叶发展品种多样 据统计,秭归茶叶以绿茶为主,在2020年的干茶产量中,绿茶4 765 t,占比95.7%;其余为少量的红茶、黑茶、白茶等其他茶类。绿茶品种中大叶种4 146.67 hm2,占58.4%,宜红早1 446.67 hm2,“福”字号茶786.67 hm2,其他品种720 hm2。全县标准茶园3 333.33 hm2,其中早茶面积2 000 hm2;平均单产1 005 kg/hm2,与全国平均水平1 009.50 kg/hm2基本持平。

  1.4 茶叶经济效益 2020年全县名优茶产量3 065 t,产值3.06 亿元,鲜叶最高收购价240元/kg,鲜叶均价16元/kg。平均到全县2.2万名贫困户,户平均盈利1.39万元,为全县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1.5 茶叶市场主体 全县茶叶加工企业15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 家。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有5家,茶叶加工产能过100 t的13家,过50 t的35家。全县茶叶专业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5 家,专业大户500户。茶旅融合发展的企业14家,年可接待游客2万人。

  1.6 茶叶品牌情况 全县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茶叶产地认证面积385.33 hm2,有机茶产地认证面积41.33 hm2。全县7 333.33 hm2茶园均为无公害茶园。在销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品牌策略,各市场主体纷纷注册品牌商标,先后培育了“九畹丝绵茶”“九畹溪丝绵茶”“峡江丝绵茶”“屈乡丝绵茶”“登仕郎丝绵茶”“欲品思”“双山云雾茶”“屈峰茶”等27个品牌。其中尤以“屈乡丝绵茶”品牌最盛名,曾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全国名牌产品”称号和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先后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湖北省首届十佳旅游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全国首届“国饮杯”一等奖,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次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打造的“九畹丝绵茶”也成绩斐然,曾获第五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消费者满意产品”“宜昌市消费者喜欢的十大魅力品牌”。“秭归丝绵茶”成为公用品牌。

  2 秭归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规模不强 根据现有统计数据来看,全县7 333.33 hm2茶叶分布于12个乡镇,666.67 hm2以上的乡镇4个,66.67 hm2以上的村只有34个。由此可见,产业面积比较分散,产业基地规模优势不强,在当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其提质增效的难度较大。

  2.2 科技优势不显 一是管理粗放现象普遍存在。从管理面积上看,全县12个乡镇均存在茶园荒芜的现象,纵使主产区如茅坪镇长岭村、水田坝乡严坪村、泄滩乡徐家山村、沙镇溪镇长春村也存在这一问题,特别是分散的零星茶园,受农村劳动力外出影响,管理不及时。二是科技程度不高。在种苗上全县种苗工厂化生产不足,品种保护与研发不明显;在栽培上高垄栽植不够、施肥有机化不够、农药残留偏高、丰产树形的培养未全面推广;在采摘上,采摘技术不过关绿茶“三红”(红梗、红叶、红汤)现象仍然存在、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不高;在加工上,以小作坊为主,无尘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不够。三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标准化茶园面积3 333.33 hm2,从数据上看占比全县不足50%,从符合性上看,也是勉强列为标准化类,其实质标准化程度不高。

  2.3 营销合力不足 秭归茶叶品质优良,但是市场营销合力不够,主要缺乏产业联盟。全县7 333.33 hm2茶园,有150家加工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茶产业联盟,相互竞争,相互内耗,极大地削弱了大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造成了优质低价的销售怪象。相应的品牌营销上也缺乏合力,全县27个茶叶品牌也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优质品牌的营销效益。尽管有“屈乡丝绵茶”和“九畹丝绵茶”2个知名品牌,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对拉动整个茶产业发展、提高整体茶业效益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推荐阅读: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2275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