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稻渔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稻渔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1-14 10:5112

摘要:摘 要:通过对稻渔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工程5种基本布局设置合适的参数可以使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使水稻产量稳定在7500kg/hm2;应用稻渔互促水稻稳产化肥减量技术、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稻田杂草生物防控技术,可使化肥使用量减少30%

  摘 要:通过对稻渔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工程5种基本布局设置合适的参数可以使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使水稻产量稳定在7500kg/hm2;应用稻渔互促水稻稳产化肥减量技术、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稻田杂草生物防控技术,可使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40%以上,稻田杂草减少50%以上;应用水稻小龙虾(泥鳅、鳖等)协同耦合技术,可使水稻和水产动物发挥共生优势,充分利用稻田水、热、光等资源,获得稻渔双丰收。

  关键词:稻渔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试验

  为了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使稻田生态系统维持良性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提高种粮养鱼的综合效益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和生产能力;利用水稻与水产动物的共生互利作用,借助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作用,避免水稻与水产之间相互冲突,以稳定水稻生产、促进稻田单位面积效益和产品质量提升,稳粮增效,提高稻田综合收益,调动农民种稻的积极性。为探索这一问题,笔者研究总结出一种“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成立稻渔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1-2]和主要模式攻关课题组,于2009—2020年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稻渔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稻田工程改造技术 构建5种基本工程布局(环沟型、十字型沟、U型沟、L型沟、I型沟等),沟坑占比不超过10%。

  1.2 稻渔互促水稻稳产的化肥减量施用技术 水稻产量稳定在7500kg/hm2,化肥减少30%。

  1.3 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控的农药减量技术 主要采取生物办法控制水稻病虫害,农药减少40%。

  1.4 稻田杂草生物控制技术 通过小龙虾、泥鳅、鳖、鱼等水产动物清除稻田杂草,杂草生物量减少50%。

  1.5 水稻小龙虾(泥鳅、鳖等)协同耦合技术 小龙虾、泥鳅、鳖等养殖与水稻种植茬口的安排。

  1.6 小龙虾苗种秋繁技术 在稻渔种养基础上繁育秋苗,实现商品虾早上市。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工程改造 构建5种基本工程布局[3](环沟型、十字型沟、U型沟、L型沟、I型沟等),沟坑占比不超过10%。稻田面积2hm2以上的,宜建环型沟和十字型沟,面积0.6~2hm2的,宜建,U型沟或L型沟,面积0.3~0.6hm2的,宜建I型沟,面积0.3hm2以下的稻田建I型沟或不开沟,宜异地取土加高加固田埂。

  稻虾种养或稻虾鳖种养稻田应建外埂和内埂,在距外埂内侧1~2m处开挖边沟,根据田块大小开挖环型沟、十字型沟、U型沟、L型沟、I型沟等,沟宽2~4m,沟深0.8~1.5m;在交通便利一侧留宽4m的机械作业通道,便于机械化作业;外埂高度宜高出田面80cm,保证田面最高水位能达到60cm;在临近边沟的田面建高20cm、宽30cm的内埂,将田面和边沟隔开,在不同的时间段便于水稻或小龙虾的生产管理。在水稻秧苗移栽前5d和移栽后20d内,控制田面水位低于内埂,使留存在稻田内小龙虾在边沟内活动,防止小龙虾夹食秧苗;在秧苗移栽30d后,提升田面水位淹没内埂,停止投喂小龙虾饲料,诱导小龙虾进入田面捕食水稻各种害虫、水稻基部叶片、杂草和浮游动植物;水稻黄熟至收割期间逐步降低水位,田面干裂能承载收割机作业,同时诱导小龙虾在内埂两侧掘洞、交配产卵,减少小龙虾在外埂掘洞的几率。

  稻鳅种养开挖边沟、田间沟和暂养坑,边沟开挖环型沟、U型沟、L型沟、I型沟等,沟宽1~2m,沟深0.5~1.0m;田间沟十字型沟,沟宽30~40cm(略宽于水稻行距,充分发挥水稻边际增产效应),沟深30~40cm;在进水口和边沟交汇的地方开挖暂养坑,占稻田面积的0.5%,暂养坑、边沟和田间沟三者互相连通,便于泥鳅进入稻田除虫、除草、疏松土壤。

  稻鳖种养开挖养殖池和养殖沟,养殖池在稻田僻静的一侧,占稻田面积6%;养殖沟占稻田面积的3%,沟宽2~4m,沟深0.8~1.0m,养殖沟和养殖池互相连通。

  2.2 稻渔互促水稻稳产的化肥减量 水稻产量稳定在7500kg/hm2、化肥减少30%。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综合种养技术手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使水稻和鱼类都能充分利用稻田浅水环境。选择优良的水稻品种和适宜的水产品种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进行生物工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的组装。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虾、鳖、鱼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共生互利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自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改善因长期单一使用化肥而越来越板结的土壤,逐步修复稻田生态。稻田养殖系统中,由于水生动物的活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增加,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也增加,从而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当水稻田养鱼时,水稻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增加10%左右。水稻和水生生物之间对元素源的互补利用是稻田养殖化肥减少的重要原因。如稻鱼系统中,水稻利用饲料中未被鱼利用的氮,减少鱼饲料氮在环境中(即土壤和水体中)的积累。

  2.3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的农药减量 农药减少40%。控药技术,通过水生动物与物理防控等方法消灭稻田部分病虫害[4],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具体方法如下:

  2.3.1 使用新型太阳能诱虫灯 利用太阳能灯光诱虫是解决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本低、用工少、效果好、副作用最小的物理防治手段。从实践效果看,在稻田综合种养中,利用太阳能频振灯、节能宽频灯作为诱虫光源,利用水溺式的杀灭方式能在稻田种养中获得较好的杀灭害虫效果,诱杀的害虫成为水生动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采用太阳能供电的方式,能够将环保与种养结合。

  2.3.2 天敌群落重建 研究发现,在稻田生态系统田埂等非稻田生境中保留一定比例的野生植物,可以更好地引诱害虫产卵和取食;在田埂上种植大豆等作物,能促使某些天敌种群迅速建立,并增加天敌的数量和活力;在田埂上保留禾本科杂草,对保护水稻病虫害的天敌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间作或轮作的方式进行种植,也能增加天敌的数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2238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